Your are here: 首页» 讲座系列
2024-07-04-16-12

2024年6月26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货币组举办了第三次研讨会。本期研讨会也是朗润•格政第187期暨北大国发院30周年庆学术名家系列。


国发院兼职教授Alfred Schipke

本次研讨会有幸邀请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驻华代表、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国发院兼职教授Alfred Schipke与师生分享题为“India's financial system and takeaways for China(印度金融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的研究。本次研讨会由北大国发院余昌华副教授主持,国发院院长黄益平、助理教授胡佳胤、助理研究员何晓贝等三十余位师生线下参与研讨会,并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余昌华副教授主持

首先,Alfred教授介绍了印度的宏观金融背景。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中国和美国),贡献了全球15%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991至2019年,印度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6%;在过去的15年中,4亿印度人摆脱了贫困。近年来,印度经历了国际(全球金融周期等)和国内(2018年非银金融机构危机等)的负面冲击,也积极地进行着国内的制度改革(灵活通胀目标等)。未来,印度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来支持增长,同时需要提高信贷配置效率,维持经济金融行业的稳定。

之后,Alfred教授分析了印度金融体系在近年经历的结构性变化。尽管国有银行仍主导着印度的金融体系,其规模占银行业总体规模的60%以上,导致了一些效率损失,但近年来印度金融体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构性变化:(1)非银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重要;(2)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受到更多的青睐;(3)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了央行数字货币;(4)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印度的ESG市场正在起步。


讲座现场

随后,Alfred教授分析了印度金融体系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以及近年的改革行动。从资本流动来看,印度正逐渐放开资本账户管制,资本流动变得更加波动。同时,印度正逐步完善其债务化解框架,化解企业的过度负债有利金融系统有效地配置资源,不过这套化解框架目前的效率还比较低,需要进一步优化。在货币政策方面,印度央行与市场的沟通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印度央行的灵活通胀目标改善了对通胀预期的锚定;同时,其前瞻指引缓解了不确定性,在疫情期间支撑了资产价格。

在本次研讨会中,Alfred教授总结了印度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了重要的改革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支持性改革建议,探讨了印度金融体系对中国可能的启示。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在座师生纷纷提问、发言,先后就印度资本市场、资本账户、改革成本等话题与Alfred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货币组将继续深入探讨,为中国的货币经济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