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论坛侧记

发布日期:2005-12-12 20:3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经济学新闻图片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特约记者王新报道)2005年12月11日下午,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论坛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教授主持。白教授提供了“关于中国贫困,收入差距,各收入阶层间流动性的一些数据”作为论坛的背景说明,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不均不仅是收入不均,最重要的是社会活力的降低和效率的机会不均。
    第一位发言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教授。他的演讲以“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注意增加中产阶级的比重”为主题。他首先阐述了中产阶级的定义,中产阶级是指依附于政府机关和大的机构企事业单位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和技术工作同时对所服务的单位没有资本收益权,以自己的技术或知识来获得比较丰厚薪酬的阶层。其次他估计了我国目前中产阶级的规模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且总结出两个特点——第一,主观认同感很强;第二,缺乏积极性去影响政府政策。最后,他认为我国政策的活力点应该放在如何使中产阶级持续稳定的增加上,并指出只要我国经济能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政策、分配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税收政策、保护知识产权政策能坚持下去,同时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保护好各类产权,中国的中产阶级就将会稳定增加,中国社会更加和谐。
    第二位发言的的是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洪水淼教授。他的演讲主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学家应重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他首先从和谐社会的经济含义层面上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劳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而后他回顾了我国劳动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并且认为当前我国的劳动经济学研究与国外相比明显滞后;最后,他提出中国经济学家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更关注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特别是穷人的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家必须大力发展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推动劳动经济学在高校中的教学和研究,应尽快建立大型的、完整的劳动经济学数据平台。
    接下来发言的是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季刊)》主编姚洋教授。他演讲的主题是“经济学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首先他回顾了80年代与90年代中国改革的进程并且认为在这一阶段中经济学家做了巨大的贡献。其次他认为在90年代后中国经济学家主要以一个社会参与者进入社会。最后姚教授总结经济学家不仅要以一个社会参与者更应该以一个社会的批判者进入社会,并且在这10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学家以及知识分子应该总结并向世界贡献我们的思想。
    最后发言的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他的演讲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效率、公平、和法制”为主题。田教授一共讲了三个问题:第一,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第二,和谐社会的建立与从根本上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相融性;第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学家的责任与任务。
    此外,教授们精彩的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疑惑,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经济学新闻图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教授

经济学新闻图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教授

经济学新闻图片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洪水淼教授

经济学新闻图片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季刊)》主编姚洋教授

经济学新闻图片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