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闻网林毅夫解读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基础设施建设“四两拨千斤”

发布日期:2006-03-28 20:0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今年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会闭幕十多天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北大学子们关注的焦点。24日下午,林毅夫教授在办公楼礼堂就这一热点问题向北大学子们作以解读。

 

    林毅夫教授从“科学发展观”政策提出的背景谈起,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政策、农村发展历史等角度入手,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以往提出的“三农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变成新的扰民政策,必须“以农民为本”,“其切入点是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德国一位驻华大使回国后跟人谈起中国的印象,说在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林毅夫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怎么可能呢?必须改变农村现状,按照中央20字方针,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他说:“20字方针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党建各个方面的内容。要照准切入点,才能起到一石数鸟、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切入点就是‘村容整洁’。”

    “如果我们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好,如道路、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广播电视接收设备、通讯设施、沼气、下水道等工程建设好,农民就有能力有基础来购买现代化设备,消费城市里过剩的彩电、冰箱等产品。村容整洁了,消除了消费限制,启动了存量消费,增加了就业机会,收入也增加了,于是收入也宽裕了。”林毅夫教授给出了他的推算逻辑。

    他继续说:“当农民有能力看上现代的广电节目,可以骑摩托车去县城里看电影,过现代化的生活时,他们的素质也会相应提高,乡村文明也就做到了。他们提高了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现代科技,发展生产的目标也实现了。另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让农民积极参与进来,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管理民主便有了基础。”

    “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林毅夫教授说。
  
    林毅夫教授特别强调一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主体,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为农民而建。要给农民带去利益,而不能变成新的扰民工程。”

    林毅夫说,新农村建设不能拆农民的房子。“可以有建房的标准,但不能动房子。那是农民的私产,这很重要。”“两会期间,有些民俗专家、作家等就很担心新农村建设如果规定农民必须统一建房,房子全都变成钢筋混凝土筑成的碉堡一样的东西,会破坏许多有文化内涵、历史价值、民族特色的民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动农民的房子也很重要。”

   “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公共’的设施,如道路、饮水工程、通信设施等。而厕所、沼气等设施虽然是私人的,但牵涉到公共卫生环境,政府也该主持。”

    国家计委测算,到2020年完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花40000亿元,平均每年2700亿。那么钱从哪里来?

   “既然是公共基础设施,钱当然该从政府来。”林毅夫说,“总理说下决心将基础设施投资转向农村。但2005年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只有293亿。预计在2006年最多达到500亿。这和2700亿也差很多,政府很难全部埋单。”

   “所以,必须挖掘各种潜力。整合各种投资。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农民自筹一点。”

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aspx?id=10668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