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在北京大学CCER BIMBA 2007年毕业庆典上的致辞平新乔:永远的学生
发布日期:2007-07-04 09:42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每年的六月,江南仍弥漫于黄梅季的烟雨中,北大燕圆迎来了一年中最绿的时分。满目的学袍与礼帽在平和中透出庄重与尊严。一年一度的毕业庆典是我们当老师的在朗润圆致福轩里的最大节日。
不知是谁发明了“学生”这个词?“学习”与年青的“生命”状态相结合。每天都学习着,在学习中生活着、生长着,生命伴随着学习,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状态!当一个人埋下头来认真学习时,当一个团队,甚至一个民族都沉静于学习,虚心向上时,用不着向他人、向别国显示什么,其自身必定是幸福的,且是有力量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曾经在经济中心的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过学习着并生活着的幸福。每次去图书馆,总会见到连过道、空厅也席无虚座的情景;凌晨两、三点,在北大南门口城隍庙的小吃店(以前是大成永和)中,总是可以见到十几位、几十位的北大学子在复习功课;经济学课堂席位被提前占座,网上要求发放座位条的大声疾呼……这种景观,不是只出现于一天两天,而是我从美国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任教9年中长存不衰的风景线。这种风景,也只有发生于北京大学。
于是,面对你们,我们往往会讲出在别的地方面对别的听众无法想到的话语,我们可以开出在别的地方还无法开出的课,或者可以在与别的地方开的课名相同的课程中讲出新的深度或新的章节。也就是说,是北京大学的优秀学子,与我们这些教师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创新。
我们也是从学生转过来的,现在与以前不同的只在于,是有人付工资给我们来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我的一位北大老师曾对我说过,老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要求相比,总是有缺陷的,因此,老师们要组成一个团队,以每个老师不完整的知识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来培养未来的学生。我们个人能做的,就是,哪怕是教同一课程,今年教的也必定是不同于对上一届学生所教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致福轩万众苑走出来的学生,也应该每届都是新的!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等考完学校中所有的考试,拿到这个证那个证后,你会发现自己面临的江湖,是那么的寥阔与浩淼。生活中仍然天天有考试,我们仍然需要脱胎换骨。经济学的一条基本法则是,只要竞争是充分的,则红利就只是短暂的。生活中也许有人会居于庙堂之高,多数人会处于江湖之远,但命运给每个人的幸福与痛苦之和大体都是零。唯有学习着并生活着,才是个人最值得珍藏的回忆。
但愿我们都珍藏在朗润园致福轩的沉静的读书时光,做永远的学生。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