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林毅夫教授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庆典上的发言
发布日期:2008-05-04 23:3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迈出引进 引领创新 振兴中华 创建一流
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庆典上的发言
林毅夫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北京大学今天在这座富丽庄严的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办建校110周年庆典,作为北京大学过去的学生,现在的老师,并且即将到世界银行工作的校友,我感到万分荣幸有机会站在这个神圣的讲台,和各位交流我对北京大学立校使命的体会和如何实现立校使命的一些想法。
110年前北京大学创建于民族存亡危急之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北京大学创校时所立下的使命,为此许多北大杰出的校友以其智慧和血泪谱写了感人诗篇。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探索,我国终于在打倒四人帮以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自1978年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连续30年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大量减少,并且在近10年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动力。然而,到2007年底时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500美元,仅为同年美国人均46000美元的5%;而且,我国还存在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需一代、一代北大师生继续秉承110年前创校之初的使命,发挥“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精神去追求。
北京大学的第二个使命则是10前庆祝北京大学创校100百周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大会庆典的致词中,站在政治家的高度,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令人振奋地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必须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之后又将这个号召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自此北京大学的全体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无可旁贷地承担了率先将北京大学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神圣而光荣的新使命。
在我看来110年前北京大学创校时立下的振兴中华的使命和10年前百周年校庆时新承担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两者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北京大学的全体师生只有努力于将北京大学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才能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北京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也只有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北京大学才会是世界一流的大学。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在前现代社会曾经以其鼎盛的物资和精神文明引领世界近两千年,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自15世纪地理大发现、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亚非拉的许多地区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我国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屡遭列强的侵略,民族生存面临危机,救亡图强成为全体中华有志之士不舍的追求,北京大学的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揭起启蒙的大旗,引进西方先进的哲学、社会、自然科学的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献身于社会主义革命。然而,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自1978年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取得连续30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我国才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自一次世纪大战以后,民族主义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二次大战以后,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这些亚非拉新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和我国一样,在第一代革命家的领导下,根据当时主流的理论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却普遍遭遇各种困难,经济社会危机频仍发生,人均收入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只有位于东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了新兴工业化经济,实现了发展中国家人民所共同追求的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发达国家的目标。然而,在上世纪50、60年代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所采取的各种政策,却被当时国际学界普遍认为是错误的政策。
同样的情形,我国始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在政府的领导下以渐进的双轨制进行,许多政策出台之初,屡遭国际学界的非议;而在上世纪90年代根据当时国际普遍接受的理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休克疗法的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却出现了崩溃和长期停滞。上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也由于经济和社会危机不断,而在国际发展机构的指导下,按当时流行的理论和共识进行各种改革。虽经多方努力,但是,改革后的20年多来,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经济增长率比改革前的20年低,危机的出现也更加频仍。
上述经验说明目前国际上尚缺乏可以指导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和转型,使得国家又好又快地实现现代化的成熟理论。
社会科学家提出的理论通常来自于对其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以经济学理论为例,自从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国富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以来,当前国际上通行的经济学理论主要由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提出,以解释、解决发达国家的现象和问题为目的。但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同于发展中国家,能够解释、解决发达国家问题的理论不见得适用于解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发达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条件和出现的问题不断变化,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理论也不断在创新。因此,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理论为目的的启蒙运动和其他各种努力,难免遇到应该引进何种理论和引进的理论可能出现“淮南为桔,淮北为枳”的困境。
社会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社会科学的理论是否适用于某个国家决定于其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否和该个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一致。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要找出关键的条件变量以建立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体系,通常只有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对这个社会的历史文化有深刻认识体会的社会科学家才能做到。因此,北京大学的师生要承担起110年前,创建北京大学时所立下的振兴中华的使命,必须走出“西天取经”的思维定式,在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研究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过去百多年来现代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及当前国内、国际社会的现实,创造性地构建出一套能够揭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本质、面临的限制和机遇的新的思想体系、理论观点,只有这样北京大学才能成为中国新学术、新思想的中心,以其科研成果引领社会思潮,以其教学培育一批又一批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问题解决之道的高素质人才,推动110年前创校的先哲们所提出的民族复兴和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目标的最终实现。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所能够以其理论的不断创新,推动人类知识领域不断扩展的大学。中国的现代化将会为北京大学和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各个院所的理论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资基础。而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和其他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本质上较为接近,能够解决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困难,掌握中国发展的机遇,推动中国较好、较快地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对于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具有比发达国家的学者所提出来的理论在解决它们的问题、掌握它们发展的机遇上更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目前,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因此,北京大学如果能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有益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观点、思想体系的创新,这也将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转型、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引领国际学术思潮的世界一流大学,实现百周年校庆时提出的新的时代使命。
朋友们、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110年前北京大学创建于民族存亡危急之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现代化是北京大学全体师生110年来不舍的追求;进行理论创新、引领国际学术思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在10年前的百周年校庆时的庄严承诺。作为北京大学过去的学生、现在的老师、未来的校友,我在此倡议: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以百多年来思想启蒙先哲的贡献为基础,迈出引进的范式,立足于中国的现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引领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理论观点的创新,以推动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以致力于将北京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努力再努力,创新、创新、再创新!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