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巫和懋:金融危机与经济理论创新
发布日期:2009-11-12 20:5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11月1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政府共同举办的“2009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其分场的“金融产业论坛”,邀请了四位知名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分别是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席经济学家约儿延·埃尔梅斯科夫(Jorgen Elmeskov)、欧洲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伯茨(Richard Portes)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教授,论坛由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金立群主持。
在论坛上,巫和懋教授向在座的听众们做了题为《金融危机与经济理论之创新》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巫和懋教授提出,尽管过去50年中,经济学理论在宏观、微观和金融领域都形成了不错的基础,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挑战。在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面前,人们应该对现时的经济理论进行深层次思考,而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建,更是会受到经济和金融理论创新的影响。
巫和懋教授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宏观因素、微观因素。他指出,金融风暴的宏观因素主要有四点:包含全球贸易失衡与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泡沫和次贷问题引起抵押证券资产价值下跌;金融风暴中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信心的丧失,而评级机构在信心丧失时下调所有信用评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流动性急剧萎缩。
巫和懋教授指出,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案例,都有一些共同的微观因素,包含各金融机构皆持用过高的杠杆率;投资过分集中;金融机构因“太大而不能倒” 造成的道德风险问题;同时,评级机构存在技术问题和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各金融机构皆有道德风险问题;而金融监管不足,对保险业面没有明确的监管要求,同样,多种金融衍生品也同为场外交易(OTC),躲过了监管。
金融危机对于金融监管的思潮起了结构性的改变。过去倾向“市场自律”,而此次金融危机后思潮转向加强政府监管。例如美国正在酝酿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金融监管权利。又如统一监管体制,加强投资银行业务的准备金和杠杆率的监管,监管金融机构高管薪酬,加强柜台交易的信息披露,扩大集中交易等。
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在经济理论的创新方面,巫和懋教授认为应该着重一下几方面:
首先是重建宏观金融理论与中央银行理论。重新思考市场自律和政府介入的角色和界限;中央银行也应在减少外部性(系统性风险)和减少周期波动性(低迷时宽松)的原则下进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宏观经济理论也必须将金融市场与金融政策纳入考量;货币政策也应考虑金融稳定。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与重建国际金融秩序也成为重点。
其次是深化微观金融制度的研究。以往的金融经济学基本上不够重视研究制度,但是制度实际上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公司治理与薪酬结构对公司表现有强烈的影响;金融场外与防止卖空交易制度对资产价格的显著影响;以及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平衡。
其中,应特别关注对金融创新的重新思考,什么才是适度的金融创新?哪里才是复杂的新型金融产品造成的风险转移上限?经济思潮中两种各有基础的想法:风险分担与转移有助于经济体系的运行,和不对称讯息可能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之间的冲突如何化解?这都是接下来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三是重新思考微观金融理论。重新检视以效率市场假说和无套利空间原则为基础的金融理论;加强对系统性风险、内生性风险和波动原因的研究。
最后,巫和懋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国需要的经济理论创新。他表示,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的金融市场目前主要还是创新不足而不是创新过多,无论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是研发型企业来说,都需要相应的金融制度安排。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适宜的,所以,探讨如何才是有序的开放与发展策略是中国应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