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结项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09-12-21 20:3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结项研讨会在万众楼二层多功能厅顺利举行。姚洋、平新乔、霍德明、朱家祥和沈艳教授在研讨会上展示了自己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巫和懋、黄益平、汪浩、余淼杰、龚强、雷晓燕、李力行及鄢萍等教授参加了研讨会,就各个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积极深入、具体有益的讨论。北京大学社科部基地办副主任李净老师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对各位教授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四项目的其他组员和中心部分学生等20多人旁听并参与了研讨会的讨论和交流。

  研讨会上,首先由姚洋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负责的课题“中国制度转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平等、中性政府和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在这篇论文中,姚洋教授提出了中性政府的概念,认为存在一个中性的政府可能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一种解释。他认为,一个中性的政府只关心社会产出,只通过生产能力来定位不同的社会群体,而不是通过政治权力和政治能力。为了进一步说明中性政府的含义,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建立了模型,讨论了中性政府可能出现的理论条件。此外,他还通过“增长共识”、取消价格双轨制和企业改革等例子,说明了为什么他认为中国政府具有中性政府的特点,从这一角度阐释了中性政府理论的现实意义。

  随后,平新乔教授及汪浩教授就姚洋教授的文章发表了评论,其他各位教授也就姚洋教授的文章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首先,各位与会教授肯定了姚洋教授的研究成果,认为姚洋教授的研究非常具有开创性。同时,各位与会教授也为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例如,可否更加具体的表达中性政府的含义,可否将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纳入考量,以及如何解释中国社会中一些具体的情况,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和作用。

  上午的第二位报告人是平新乔教授。平教授首先结合已经完成的书稿介绍了他负责的项目“技术创新的微观机制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市场制度、政府资助作用和对外开放的影响等。之后,平教授展示了已有研究成果之一:《市场换来技术了吗?——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中国企业的溢出效应分析》。在这项研究中,平教授利用经济普查数据,考查了FDI份额对中国制造业内资企业总产出和生产效率的影响,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演讲结束后,汪浩教授对平教授的研究成果作了评论。他认为平教授的研究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如何定义技术的“模仿”,要不要考虑合资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影响等。其他与会教授也作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很多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比如,考虑企业进入和退出以及初始技术差距的影响。姚洋教授还认为,内销和外销导向可能会对R&D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也应该考虑出口的影响。

  下午首先报告的是霍德明教授,霍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与朱家祥教授合作的研究项目“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研究”的成果。这项研究旨在量化金融稳定的含义,构建用于衡量宏观金融稳定程度的指标。除了危机预警,宏观金融稳定指标还可以用于很多宏观现象的分析。霍教授介绍了利用宏观金融稳定指标进行的中国股市回报率影响因素研究和FDI影响因素研究。

  汪浩教授作了简要评述后,与会教授对这项研究的成果作了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如明确金融稳定程度和波动程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预测时考虑滞后项的影响等。

  随后,沈艳教授展示了自己负责的项目“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和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已有研究成果和进一步研究计划。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三方面的问题:一个低效率的金融部门是如何支持过去经济的快速增长的;经济增长与金融部门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什么样的金融部门可以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沈艳教授还具体介绍了“发展中小银行能否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一问题的一项实证研究。这项研究结果显示,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对增强中小企业贷款能力非常重要。

  霍德明教授和汪浩教授对沈艳教授的研究成果作了评论。与会教授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如何定位金融机构及贷款审批权的影响等方面,与会同学也积极参加了讨论。

  本次项目研讨会讨论气氛热烈,报告人的研究成果丰富并多有开创性,评论人的点评精辟准确,与会教授和学生的提问和建议富有建设性,对报告人的启发很大,充分达到了学术交流的目的。至此,本次基地项目结项研讨会圆满结束。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自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每年可最多申请2项由教育部资助研究周期为3年的重大项目,结项前多通过召开结项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总结,至今中心已获批11个重大项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