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太平洋地区贸易与发展研讨会(PAFTAD)隆重开幕

发布日期:2010-12-08 16:1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12月7日上午九点,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澳洲国立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十四届太平洋地区贸易与发展研讨会(PAFTAD,The Pacific Trade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隆重开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姚洋教授,黄益平教授,余淼杰副教授、PAFTAD大会主席,多伦多大学教授Wendy Dobson女士,澳洲国立大学Peter Drysdale教授,宋立刚教授,哥伦比亚大学Hugh Patrick教授,Peterson Institute的Nick Lardy教授,美国财政部David Dollar先生,LSE的Razeen Sally教授,中国社科院蔡昉教授,何帆教授,张宇燕教授、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David Hong教授等以及其他六十多位国外知名经济学家和十几位国内知名学者一同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将在接下来三天的时间内,围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主题,分别就中国的增长模式、全球治理模式、社会安全网络、中国海外投资、金融市场改革、人民币升值、气候变化、收入差距、要素市场扭曲等议题,分十个专场进行深入的讨论。

  姚洋教授以“中国的双重转型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为题作大会首场主题发言。他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出口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指出了与飞速经济发展伴随的还有中国的双重转型,即工业化城市化与人口结构的转型。他强调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增长与双重转型有着密切联系,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造成了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特别是其中年轻劳动力为出口的大量增长注入动力。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双重转型也给中国的经济结构带来了问题:劳动力人口的富余使工资能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造成了资本回报率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投资,一部分引致了中国经常账户的盈余;同时工资相对于劳动生产率的低增长使得经济增长中劳动者能够享受的份额相对于企业与政府下降。姚洋教授认为,随着双重转型的深化,中国经济出口导向型的发展可以持续15至20年,伴随转型而来的问题也会随着转型的进程而逐步得以解决。

  在点评中,洪院长同意姚洋教授的观点,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够保证经济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的增长,但是他强调仍然需要为人口结构转型完成后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做好准备。同时,他提出不应过度强调GDP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度量,应着眼于对于一国国民素质的发展。北京大学刘民权教授一方面指出除了姚洋教授发言中所谈到了出口拉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实则有很多被忽视的推动因素,比如中国民营企业的贡献,另一方面他认为除了从劳动力这一方面来讨论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从科技发展、制度健全等发面对中国经济进行更深入全面的考查。

  与会学者就此问题也踊跃讨论,黄益平教授谈了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的观察,劳动力供给确实出现了较之前的下降,工资水平也上升,特别是对于企业家这种感觉更加真切和深刻,这会减少中国在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Peter Drysdale教授指出中国的现状与几十年前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许有可以研究与借鉴的经验; Lardy Nick则对劳动力因素与贸易盈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些疑问。
姚洋教授在对以上诸多问题的回应中指出,除了劳动力因素影响贸易盈余的因素确实有很多,比如金融市场不健全、要素市场扭曲等,它们与劳动力因素同样重要。另外,他也认同历史上的日本与现在中国所面临的情形确实颇为类似。同时他强调劳动力市场上确实出现了工资上升与供给减少的情形,资本市场上也出现了资本边际收益的下降,但是这是对比于之前的情形来说,对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比较优势还是显著的。

  宋立刚教授在接下来第二场的发言中从历史与国际的角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世界经济几百年的发展维度上看,宋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实际上经历了增长、衰退与再增长的过程,特别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世界经济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地区间贸易的增长与资本流动的日益频繁,全球经济失衡,能源紧缺以及气候变化等。这些问题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对于中国同样如此,如持续的贸易盈余等。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地位的日益重要,同世界上的其他重要经济体一样,中国需要调整自己的经济策略,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为面临这些挑战并很好的处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点评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余淼杰副教授对宋立刚教授不仅从历史的角度,同时着眼于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的全面分析进行了肯定,同时他指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对于出口的依赖是由中国劳动力人口富余与低城市化率共同决定,而对于巨大的贸易盈余,人民币在近几年已有一定程度的升值,与此对应,中国应该更注重教育等投入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位点评人David Dollar先生着重对宋立刚教授提到的贸易盈余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国不可能在持续的巨额贸易盈余下保持健康的经济发展,虽然2010年来中国的贸易盈余出现过下降,但是仍然需要采取更多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如政府对于医疗、社保等公共支出的增加,对进口产品限制的减少,逐步的、平稳的人民币升值。

  其他学者也继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发言。来自香港大学的陈坤耀(Edward Chen)教授认为解决中国巨大贸易盈余的方法之一是加  大进口,但是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障碍,不仅来自中国国内政府的制约也有其他国家对于出口的制约,两方面共同决定了中国的进口不足以减轻贸易失衡问题;来自Seranee Holdings的 Akrasanee Narongchai 先生将中国与印度的发展进行了对比,强调这两个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姚洋教授则认为应该以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目前中国的持续贸易失衡问题,他认为中国大量的美国国债持有实际上为美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可以发挥美国在科技研发上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世界技术前沿的延伸;黄益平教授基于宋立刚教授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问题的分析指出了中国这些问题来自于同一个矛盾:中国由于其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经济上的“大国”,而从其内部的经济结构上看它仍然停留在离散的、市场不够健全的“小国”发展模式上。宋立刚教授也对学者们的主要评论作出了一一回应。

  下午的两场讨论,与会学者继续了早上热烈的讨论。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遵循全球经济规则和秩序,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对国际经济秩序、乃至国际经济秩序重构的影响也日益增强。那么,中国在国际秩序中发挥了何种作用?中国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以历史为起点,从中国与国际经济体系间的双向关系出发,多伦多大学教授Wendy Dobson就“China and Global Governance”展开了丰富而细致的讨论。回顾历史,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经历了一个U型的发展。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确实没有多少经验。历史的记忆、近代的屈辱,还可能使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秩序构建时,带着爱国主义的印记。中国将来对全球经济秩序的影响,国内外并没有一致意见,既有乐观派,也有悲观派,还有中性看法。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国际和区域经济中的作用,Wendy提出了衡量中国与全球经济协调程度的标准,即“中国多大程度上会基于对国际经济独立性的尊重,而改变本国的政策?” 她还以一条频谱表示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对立冲突到超主权的融合,而这条频谱也成为她分析中国角色的重要线索。她指出,中国在全球经济协调上还没有发挥较大作用,而在维持区域经济稳定上有积极介入;中国的汇率制度更多体现了本国利益,没有考虑其外部性,而中国又积极倡导IMF的改革。这一系列的表现,以及2012年即将面临的政治换届,使得“中国今后将以何种姿态参与全球经济秩序”成为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话题。

  Wendy认为,中国目前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作用是建设性的,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这并不够,中国还应当考虑如何运用其手中的权力,使其作用更加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最后,她还提到了其他经济体应当更多依靠国内和区域需求,来适应未来的全球秩序,而这个过程中,发展区域性组织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此外,针对中国批评国际机构缺乏民主,总是偏向西方利益,Wendy指出“Club of club”也许是平衡国际机构的民主与效率的一个可能方法。

  就Wendy的发言,Peter Petri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教授做了精彩的评论。Peter从经济、政治和外在因素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国际角色转变的源动力,同时他还在Wendy的分析频谱上增加了全球体系稳定性这一维度,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与全球体系稳定性之间可能存在倒U型的关系。张宇燕教授则从一个中国学者的立场,通过对中国加以清晰的定义,指出中国未来一二十年的首要矛盾还是来自于国内,而非国际层面。中国希望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协调之中,但是中国国内也许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功课。未来中国还有很多目标需要实现,如平稳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国家统一等等。之后的开放讨论中,众多学者积极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发挥作用的看法,本场主席Hugh Patrick更是为讨论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氛围。

  7日的最后一场讨论,由姚洋教授代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实教授报告了他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研究,李实教授的研究分析了中国目前面临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庞大的贫困人口、巨大的就业压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消费在GDP中的低比重。这些问题都与社会保障制度息息相关,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值得改进,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同时,他强调政府需要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中起到积极作用,以保障社会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来自ISIS的Zainal Abidin Mahani教授和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陈秋霖博士代表李玲教授对李实教授的研究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接下来两天的会议讨论的议题将更加精彩与深入,中国的贸易与投资问题、金融市场改革和人民币的定位与角色、地区与全球影响、社会竞争与挑战等正在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未来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和定位的热点问题都将在接下来的议程中被重点和深入地讨论。

供稿人:周靖、林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