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黄益平:通胀回落还有多远?
发布日期:2011-03-15 14:59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背景】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略高于市场预期的4.8%。2月,CPI篮子中八大类商品,除了交通通信类下降0.3%,其它七大类全部上涨,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0%,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1%。
此前的3月8日,发改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曾表示,中国目前的物价形势是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受到管制下取得的,今后如何在防通胀的前提下,重启水电油气调价方案或价格机制改革,仍具不确定性。
近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力定价机制,推进水价改革。报告同时指出:“价格改革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承受能力”。
2011年,中国经济面临通胀风险。在治理通胀过程中,应优先解决哪些问题?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如何与抗通胀政策协调推进?为解决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中国还要突破哪些体制性障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预计中国通胀在二季度可能见顶。但是,经济决策不能仅就通胀论通胀,应看到其深层体制矛盾,把推进体制改革与治理通胀结合起来。
在他看来,2月CPI“比市场预期略高”,主因是食品价格上涨高于预期。但是,他指出,非食品类产品CPI“已比原来低很多”。目前,中国政府对控制通胀的决心很大,正在通过货币政策、行政措施等“全面动员”,控制通胀。他估计,通胀或在第二季度见底。
对中国政府能否有力控制食品价格上涨,缓解对CPI的压力,黄益平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中国政府加强粮油生产、改善供应的措施相当得力,行政手段配合货币政策的收紧,多管齐下,会有效遏制粮价飙升。
但是,黄益平指出,当前,治理通胀应与制度性改革相结合。应该看到,通胀对穷人的影响远远超过富人。为了确保稳定、促进公平,城乡低保标准应与通胀水平挂钩并适时调整,中国政府应在补贴低收入阶层方面做得更多。
一种观点认为,在通胀水平较高时,价格改革难以推进。黄益平对此并不认可。在他看来,通胀严重时,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适当调整改革的节奏可以理解,但是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不应被搁置,更不能停滞不前。
黄益平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数据基本正常。2月新开工项目同比下降了23. 6%,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投资幅度明显收敛。二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下降。但是,他认为这不会造成整个经济快速下滑。
此外,2月份中国的社会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低很多,这与市场预期相比也低很多。但他认为,这并不表明国内消费不行了。据他分析,这也许是国人购买汽车的消费、与住房有关的消费下降较快所致。
针对中央确定的“十二五”7%的经济增速目标,黄益平指出,关键在于,这个预期指标的实际约束力如何。从过去五年的经验看,每年中央政府都说GDP增速保持8%,但执行的结果都达到10%甚至更高。
他认为,经济要转型,光定一个数还不够,应从体制上寻求解决之道。目前,各地党政领导犹如公司CEO,整天为GDP奔忙,根源在于GDP与干部的考核与升迁密切相关。如不能改变官员激励机制,即使GDP增速目标设为7%,在执行中难免被超越。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