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周刊——卢锋、陈建奇:美国重审对华政策

发布日期:2011-03-31 14:4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卢锋 陈建奇

  美国用债务换复苏的策略短期成效明显,但是美国经济深层结构性问题也更清晰显现。在政策腾挪空间趋窄之际,美国政学两界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政策。

  本刊特约作者 卢锋 陈建奇/文

  2011年1月,本文第一作者参加在纽约召开的中美经济学者第三次对话会,随后还访问了华盛顿五个联邦机构、两个国际组织和两个智库,与美国各界交流了对美国经济形势和中美关系的看法。

美国的经济复苏进一步明朗,但结构性困境愈加清晰。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恶化问题被逐步转移到政府资产负债表上,失业率下降速度远不尽如人意,在美国经济政策调节腾挪空间日趋狭小。

  被焦虑心态困扰的美国朝野,开始对中国经贸和战略方针进行重新评估和反思。既有在以老大自居傲慢心理支配下,要求他国配合以摆脱自身困境的诉求,也有迫于现实形势试图积极务实合作的愿望。

  政府债务换复苏

  美国2010年四季度GDP增长2.8%,复苏形势日趋明朗,但此次复苏与二战后十次危机复苏均值所描述的通常状态比较仍显疲软。

  数据显示,二战后前十次复苏最初的5个季度里,总需求增长均值累计为29.8%,本次复苏同一可比指标仅增长15.3%。另外,战后前十次复苏的前6个季度GDP总共平均下降1.3个百分点,而这次复苏前6个季度GDP总共下降14.5个百分点。可见,与战后十次危机复苏均值衡量的通常状态比较,本次危机经济跌幅比较深重,复苏相对疲软。

  更让美国人困扰的是,经济复苏的同时,失业率却居高不下。本次危机是大萧条以来第一次连续20个月失业率超过9%的重大危机。在中国经济学者访问团与美联储董事Kavin Warsh先生座谈中,Warsh也承认美国失业率大概要36个月后才能达到5%-6%比较正常水平。

  目前,美国私营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调整基本完成,但这是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财务状态恶化为代价的。美国是通过透支国家信用转移不良资产来控制危机,这能否根治危机并使美国经济重归良性增长轨道仍是很大的疑问。

  美联储总资产在危机前2008年9月17日为9970亿美元,2008年12月17日上升到2.256万亿美元,3个月增长1.3倍。同期总负债也出现类似变化,从2008年9月17日995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12月17日2.211万亿美元。

  如果说美联储在危机紧迫时大举收购不良资产属于短期救助行为,随着经济复苏和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改善,美联储理应收缩资产负债表以回归常态。然而实际情况是,经济复苏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反而进一步上升,到2011年2月23日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增长到2.537万亿美元和2.484万亿美元。美联储高杠杆化正在成为保证经济复苏的“常态化条件”。 另外,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也空前加剧。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仅为1620亿美元,占GDP比重为1.2%。危机爆发后财政赤字空前飙升,2009年上升为1.42万亿美元,比2007年上升7.7倍;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上升到9.9%,比2007年上升7.25倍。2010年财政赤字总额及GDP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分别高达1.29万亿美元和8.9%。

  三大政策腾挪空间促狭

  为了刺激经济,挽救危机,美国政府三大政策齐发。财政政策不惜重金,货币政策犹如“直升飞机撒钱”,贸易上试图“五年内使出口翻番”。这些政策或者遇到瓶颈,或者前景不佳,腾挪的空间越来越狭小。

  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全力推进金融监管、医疗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立法和改革。三项改革都有积极意义并进行了不同程度推进,一定程度上兑现了奥巴马竞选承诺。然而改革具体内容对助推美国经济复苏影响有限。

  更令奥巴马政府困扰的是,医疗改革对美国主流理念带来冲击的同时,还被认为将在财政方面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如“美国人税制改革”网站发表报告,列举的医改包含21项引入新税或增加税负内容 。这类政策在美国民意中引发负面反弹,透支了奥巴马竞选胜出时所集聚的人气,民主党在2010年11月中期选举遇挫并失去众议院多数党地位,未来独立推动并形成政策能力受到明显削弱。

  对于此前实行的一定期限具有扩大需求效果的财政政策法案,如果奥巴马政府听任到期中止不加延长,客观上会对经济产生收缩性影响。不过即便延长这类法案,也只能保持微观主体收支与此前相比的延续性,不会产生新的额外刺激效果。另外延续这类政策会进一步加剧美国政府财政负担。

  新减税法案对预算赤字影响的估测数据显示,这将使2011-2013年美国预算赤字增加9168亿美元,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甚至警告要下调美国债务评级。由此可见,美国财政政策运作空间更加逼仄。

  在早已实行零利率背景下,美联储常规货币政策几近弹尽粮绝,却别出心裁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II, QEII)。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难看出这项政策对美国经济走出困境弊多利少,真实目的是在避免通缩说辞下人为制造通胀,从而舒缓其巨额债务负担。

  在2010年1月份发表的首份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提出在5年内将美国出口翻番目标。继续扩大政府支出,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继续宽松货币政策,长期未必有刺激经济之效,而且已经受到各国的强烈指责,奥巴马的“出口翻番”无疑是想绕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和就业。

  但纵观美国历史,这种情况只出现过两次,分别是上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 上世纪40年代的出口翻番得益于二战期间和二战后全球巨大的需求,而上世纪70年代则得益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下的美元贬值。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除非美国加快调整包括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在内的贸易政策,同时还要快速提升美国可贸易部门相对竞争力,否则“出口翻番”只能化为泡影。

  中国“几个能否继续成立”?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动、美国传统增长模式和国际影响力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最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受到美国的重新审视和定位。

  在传统问题上,诸如人民币汇率和经济不平衡,美国依然不依不饶。但除了继续单边施压外,开始重视双边对话和在G20框架下寻求美国多边协调方案。

  此外,美国还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IPR)、政府采购协议(GPA)和自主知识产权等问题提出质疑和诉求。这些经贸政策和产业政策议题,都与美国商界利益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体现了美国务实的一些倾向。

  笔者在与美国政界和学界资深人士交流中发现,他们在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对中国进行审视。近现代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在世界格局因为新兴国相对追赶发生转变时期,新兴国(emerging power)与已有强国(established power)之间关系管理对于历史转变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不少专家认为问题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使新兴国家受到足够尊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新兴国家是否愿意接受已有规则,是否愿意在参与制定新规则时发挥积极而建设性作用。 同时,美方还提出“几个基本判断能否继续成立”来表达重估对华经贸和战略关系的意图。如中国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判断能否继续成立?中国走向开放型经济的判断能否继续成立?中国发展会有利于地缘政治格局健康稳定发展的判断能否继续成立?中国愿意接受国际规则并在参与制定未来国际规则上发挥积极作用的判断能否继续成立?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符合美国和世界根本利益的判断能否继续成立?

  “几个能否继续成立”的质疑,虽然对中国形势和政策的解读多有片面和偏见,尤其是对美国陷入目前困境的自身政策和结构根源缺乏必要检讨和反思,但这说明美国对中国的重新审视和定位正在逐渐展开。 卢锋为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建奇是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