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发言——沈可

发布日期:2011-07-08 21:3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可以在北大百年讲堂与大家一起回顾这些年的快乐。2007年的秋天,我们正式走进经济中心学习。初入朗润园,很迷恋这座古典与现代风格兼容的院落,有树、有草、还有自由出没的野猫。但景致的美妙尚不足以支持我们对学院长久的热爱,经济中心的魅力更是来自于对学生学术的培养与精神的建设。

    作为教学科研机构,经济中心给予我们严格的基础训练和广阔的研究平台。第一学年七门必修课一字排开,课程内容厚重有序,老师讲课各具特色,或者曲径通幽,深入浅出,或者一针见血,言简意赅,风格不一而足。老师们的专业与敬业使学生在收获知识之余,心生感慨与敬佩。我们每天游走于微观、宏观和计量多个领域,知识快速积累,渐窥门户奥秘。当然,期间经历了许多困难,但现在回看,那段披荆斩棘的学习生涯,真正是一种历练。它深化了我们以往对学习的常规认识,获得全新的体验,心智也因此走向成熟。

    2008年10月,经济中心升级为国家发展研究院,学院的课程、研究不断丰富化与多元化。这时我们也已进入第二学年,可以自由发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同学们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为理想作进一步的努力。我选择性地听了一些讲座,完整地看了一系列简报,触碰到金融、法律、生物学等一些曾经陌生的领域,也多次见识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这段训练的收益在挺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浑然不觉,但终于在后来备课的时候深有感触,原来各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总能百转千回地找到与彼此的相切点,原来一门学科如果孤立的研究便缺失了诸多趣味与奇妙。

    除了教学与科研的专长,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魅力还在于浓厚的人文关怀。国发院的老师们非常繁忙,很少见到他们在院中闲庭散步,但只要我们遭遇学术的疑问、选择的困惑,他们总是留出充裕的时间,听我们絮叨,给我们建议。学院秉承北大传统,保持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很难用“家”来形容国发院,因为家中的个体虽然血肉相连,但在一起生活却需要妥协,需要同化。国发院的师生更像是一个联盟,在保持独立个性的前提下协同合作。学院组织过多次座谈会,谈及学生的待遇、课程的设置、就业的去向和人生的理想,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刚入校时大家初生牛犊不怕虎,想说就说想唱就唱,而历经四年,同学们没有变得沉默,依旧畅所欲言,指点江山,只是思想更为深刻,行为更具有责任感。

    教学、科研、育人所有的载体都是老师,否则学院只是一座躯壳,即便景致再好,我们也只是过客,无法融入。我衷心地感谢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所有老师,由衷地感谢我的导师曾老师,深深地感谢曾给我上过课的敬爱的林老师、姚老师、巫老师、海老师、卢老师、赵老师、霍老师、朱老师、汪老师和其他的各位老师们,深深地感谢我虽未亲身受教但一直心向往之的周老师、黄老师、李老师、宋老师、胡老师、薛老师、唐老师、张老师和许许多多的老师们。 

    同样深深地感谢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行政老师们。四年中我们难免需要面临各类杂事琐事,尤其在答辩签约之际时常焦头烂额。我一次次在研究生办公室奔进奔出,询问各种问题,但行老师和陈佳从来都是耐心解答、排忧解难。

    最后,我很庆幸在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可以邂逅、熟识德才皆备的老师,能够相遇、相知情投意合的同门和热闹非凡的同学,这是我下一段历程的完美起点。祝福在未来的百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院落、成果与精神继续熠熠生辉。
(沈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