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朗润校友大讲堂成功举行 林毅夫发表演讲
发布日期:2012-06-26 23:3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林毅夫圆满完成世界银行4年任期后,载誉归国,如约第一时间回到北大朗润园。6月22日下午,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朗润校友大讲堂暨校友欢迎林老师载誉归国会”隆重举行。
阔别4年,当林毅夫走进大厅时,北大国际(BiMBA)400多名校友全体起立鼓掌,场面温馨,气氛热烈。轮到林毅夫登台演讲时,他先深情地看了一下整个大厅里的同学们,然后略带乡音的对大家说,“四年前,我去世行,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农村的高中生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读书。这四年来一直有很多很多的经历,很多很多的事情要跟大家报告,今天呢,就先跟大家报告四个字:我回来了”。短短四个字,既承载了四年前他去世界银行就任时对朗润园许下的承诺,也浓缩了他与北大国际(BiMBA)学员14年来浓厚的师生情谊。
欢迎会由北大国际(BiMBA)院长杨壮教授主持,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教授和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大国际(BiMBA)院长胡大源教授出席。
杨壮教授在开场致辞中首先代表北大国际(BiMBA)全体师生和校友欢迎林毅夫载誉归来。杨壮教授说,林毅夫在世界银行这4年,他每年都带北大国际EMBA学员到美国游学,林老师每年都一定抽出时间给大家在世界银行讲课,同学们都收获很大。杨壮教授指出,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北大国际同学们国际化视角、独立思考与领导力等优势得到突显。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在致辞中向校友们汇报了国家发展研究院近几年的教学与科研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计划。
林毅夫在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为数百位校友讲述了他对国际与国内形势的新思考。林毅夫说,过去四年不平凡,国际经济遭遇1930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大挑战,而且来得非常突然。四年来,这场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的经济四年来虽然依旧乘风破浪,但也要居安思危。国际经济:靠止痛药走不出漫漫长夜
林毅夫表示,西方经济很多问题需要结构调整才能根本解决,但在失业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结构调整短期内会抑制需求,使经济增长更难,并进一步推高失业率,容易引发社会政治动荡。如今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不仅有结构改革难题,还没有主权货币,想靠货币贬值刺激出口都难。即便整个欧元区货币贬值,美国、日本与其产业结构相似,产品竞争替代,两者的结构改革也都尚未进行,必然以牙还牙。
未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等会不断向危机国家提供援助,但这种援助就像止痛药,短期有好转,但不解决根本问题。国际经济很可能会陷入“漫漫长夜,何时见天明”的“新常态”。“新常态”下,各国都将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资本更多,而投资机会不多,投资风险自然加大,投资回报率也降低。热钱会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意愿更强。中国经济:政策对路依然能风景独好
林毅夫表示,虽然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但中国经济依然仍有条件维持二十年或者更长时间8%的高速增长。这种乐观并非盲目爱国,而是基于专业的经济学分析,即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技术不断创新。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仍有比较优势,以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发展,中国过去32年维持了平均每年9.9%的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如今的问题是中国这种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还有多大多久?
林毅夫说,据一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的数据,2008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按购买力计算,相当于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1951年、韩国1977年、中国台湾1975年和同期美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比值,而三者在上述时点之后都保持了20年平均8%左右的高速增长。
当然,中国出口依赖很重,发达经济体又是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新常态”将使出口对中国经济拉动的效应下降,但中国依靠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也已经有条件保持高速增长。原因是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从基础设施到能源、环境、社保,仍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同时,中国政府公共负债率并不高,有条件推行新一轮财政刺激政策。中国储蓄率也高,民间资本丰富,政府可以通过公共财政政策启动民间投资。不仅如此,中国还有三万多亿美元外汇,投资需要进口设备没有外汇难题。
林毅夫认为,如果政府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合适的政策,中国可以避免硬着陆,实现软着陆,使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师生共勉:居安思危 实事求是 携手追求中华民族复兴梦
虽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林毅夫特别强调居安思危。
林毅夫说,发达国家在2008年以前,经济实现七八年的相对快速增长,很多人以为西方已经有能力用财政政策踏平任何经济波动,但2008年,危机突然发生。
中国过去33年走得非常好,未来潜力非常大,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中国实际,一方面与时俱进地挖掘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一方面避免我们增长过程当中出现的弊病。
林毅夫,北大国际MBA、EMBA学员大都自企业,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主要载体,也是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国家发展研究院对国家发展的认识、看到的机遇,愿意与中国企业界共享,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让中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努力。现场问答:经济增长并非“放卫星”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仿佛又把校友们带回了他们曾经的北大国际(BiMBA)课堂,大家纷纷就自己的疑惑和所关心的问题向林毅夫提问,林毅夫一一认真作答。
有校友表示,外界有评论认为,林老师对中国经济每年以8%再持续增长20年的预言有点“放卫星”。对此,林毅夫表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崩溃论在西方一直没有断过。如果说这算是“放卫星”,那么这颗卫星早在1994年就放了。
林毅夫表示,他1994年出版《中国奇迹》一书时,已经提出:中国可以维持30年高速增长,中国在2030年可以达到美国经济水平。当时这一说法被普遍认为是放卫星。但这颗人造卫星现在已经渐成行星,中国经济已经连续高速增长20年,中国经济到2030年赶上美国经济规模基本上已经变成共识。演讲和问答结束后,杨壮教授、巫和懋教授和胡大源又分别向校友们做了精彩的总结。
杨壮教授认为,这个选择、纠结和复杂的时代很像狄更斯双城小说的开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避免最坏,走向最好,需要大家从我做起,以正确的价值观、专业的知识和勇于担当的北大精神发挥精英影响力。
巫和懋表示,同学们不拘一格的提问他让重温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五四精神,但今后的国家发展研究院要从五四的拿来主义走向新时代的务实创新,因为中国的问题在全球已经没有可以拿来的现成药方。
胡大源教授在总结中说,林毅夫总是给大家带来光明,他总是把大家送到一个黑暗之中,接受困境的折磨,因为困境才能磨练走出困境的能力。
林毅夫最后动情地说,很多人都在说中国经济有太多的困难、危险和问题,但正是因为有困难、有危险、有问题,才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实事求是地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才是我们的价值和使命所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梦想,几代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但梦想仍停留于梦想。只有到我们这一代,梦想才真正有机会就要变成现实,也许实现梦想还需要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时间,但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何其幸运!让我们携手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