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消费日报网-“华坚” 现象:中国制造业投资非洲的“双赢”模式
发布日期:2013-05-31 17:02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来源:消费日报网
“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4次季度报告会于2013年7月20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国发院万众楼二楼举行。本次报告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林毅夫教授发言中介绍的中国华坚鞋业赴埃塞俄比亚投资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解读。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
林毅夫教授认为,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面临工资成本迅速提高的局面。产业要升级到微笑曲线两端即附加值较高的销售和研发一端,产业要转型到附加值更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转移到其他地区。而虽然我国东、中、西部的工资水平存在差距,但大部分中、西部的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再加上这几年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非常快,中国各地工薪趋近,因此国内转移的空间不大,到海外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日本在六十年代曾将劳动力密集型纺织业、电子加工业等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四小龙在八十年代又把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环节用来料加工的方式转移到中国大陆。这种转移支撑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关于海外转移地点,林毅夫教授认为非洲是一个重要选择。他指出,把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劳动力往越南、柬埔寨转移虽然比较近,但由于这些地区劳动力市场小,其工资也会很快上涨。非洲有十亿人口,现在平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1/4,很多国家的收入水平甚至不及中国的1/10。转移到非洲可以一步到位地让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挥掌握渠道和研发从而进入到微笑曲线两端的可能性,并获得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华坚”:一个中国制造业向非洲转移的成功案例
林毅夫教授在讨论会上特别介绍了华坚鞋业赴埃塞俄比亚投资的成功案例。2010年,埃塞工资在我国的1/8到1/10之间,大约是越南的一半,而其工人劳动生产率大约是我国70%,与越南相当,所以埃塞在制鞋业上具有很强竞争力。林教授2011年3月访问埃塞时,曾对埃塞前总理梅莱斯先生指出埃塞具有承接中国制鞋业的潜力,如果能够像我国国内发展工业园区的方式一样提供一站式服务,由总理亲自招商,派部长作为项目负责人来帮助这些企业解决投资上的具体困难,埃塞等非洲国家应该可以很快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过来。
梅莱斯总理听从了林毅夫教授的建议,利用2011年11月去深圳参加大运会的机会亲自对制鞋业进行定向招商引资。总部位于东莞的华坚是为发达国家各种品牌女鞋配套的大型ODM供货商。2011年底月,华坚董事长张华荣先生应埃塞已故总理梅莱斯邀请考察埃塞投资环境,当场拍板决定招工建厂,到去年底投资约500—600万美元。2012年,“华坚”在埃塞投产两条生产线,雇佣600人,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2012年12月,“华坚”在埃塞雇佣工人增加到1600人,当年出口额占埃塞皮革业出口的57%。目前,华坚在埃塞已雇佣2500人,并准备设立工业园区,在未来3—5年内发展成制鞋业产业集群,计划雇佣3万人,而整个集群可能雇佣多达10万人。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