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从“华坚现象”看中国对非投资

发布日期:2013-07-28 17:0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经济观察报 暑期训练营B组 李行一  近年来,西方媒体对于在非洲的中国企业态度一直比较负面,但在2012年正式进入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制鞋企业——华坚,却得到了西方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的不少正面报道,被称为“华坚现象”。

    7月20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SD)“CMBC中国经济观察(CEO)”第34次季度报告会上,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分析了“华坚现象”,并强调中国的企业要进行转型和转移,非洲接收产业转移正当其时。


    对非投资美誉到非议

    随着我国对非投资项目增多,西方媒体上充斥着“用钱买走非洲”“攫取非洲资源”“新殖民主义”等负面言论。

    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比于发达国家长达数百年的对外投资历史而言,中国的对外投资史是很短暂的。过去,投资非洲以国家经济援助,大型企业承担为主。随着中小企业力量的增强及非洲的开发,非洲国家逐步成为中小企业投资首选。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共有9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进行直接投资,而中小企业接近800家,占比超过85%。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表示,中国目前在非洲的投资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资源类投资;基础设施(路桥电港)和公共设施(楼堂馆所)类投资;制造业投资。截止2009年,我国对非投资存量中,采掘类29%,服务业27%,建筑类16%,而制造业仅占22%。长期以来,我国对自然资源开发投资较多,在非洲国家的大使馆推出的投资项目中,80%以上都跟矿产资源的投资有关。资源投资对本地就业带动作用小,充分满足环保要求也面临压力,大型工程用工需求具有一次性,并且由于当地熟练劳力缺乏多依赖我国劳务输出。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对非投资美誉度参差不齐。


    另类鞋企的对非蹊径

    2011年8月,埃塞俄比亚时任总理梅莱斯(Meles Zenawi)利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的时机,亲自到东莞面见华坚等企业家,邀请鼓励他们到埃塞投资。这对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先生投资决策具有关键意义。

    2011年10月,华坚董事长前往埃塞考察并决定投资,去年年底投资规模约为500万-600万美元。项目初期,工业部副部长Tadesse Haile先生被指定专门负责人,这位高官在项目初期每周两次来工厂,现场帮助协调解决各种问题。

    华坚,这家总部位于东莞的为各种品牌女鞋配套的大型ODM供货商的大型制鞋企业,投产不到一年,就为当地创造了1600多个工作岗位。每月50美元的工资,却让华坚成为了最低收入之一的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大量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地方。

    华坚还与中非发展基金(China Africa Development Fund)签署协议,在十年内共同投资20亿美元,在埃塞俄比亚发展专注于制鞋的制造业集群,这有望为当地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对于一个失业率高达40%的国家来说,一个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的中国企业,无疑是一个“救星”。

    华坚为汤美费格服饰有限公司(Tommy Hilfiger)、Guess、Naturaliser、Clarkes以及其他西方品牌代工,产品通过集装箱一批批运往美国。埃塞俄比亚制作的产品大量进入欧美主流市场,这更是吸引了所有西方主流媒体的注意。法新社、美联社、CNN、BBC等西方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有媒体称赞其为“中国改变对非洲投资方式”。

    去年年底不过投资500-600万,时间不算早、规模不算大的鞋业投资,为什么能够得到非洲本土和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解释,首先,目前华坚在埃塞能够生产大量的Guess等能够销往发达国家的产品,超过了很多西方观察人士和记者的想象力,具有较大财经新闻价值。再者,与资源性投资不同的是,华坚作为制造型企业,现在在埃塞雇佣工人为2500人, 计划在五年内雇佣3万人,缓解当地农业劳动力过剩和城市失业压力。最后,华坚为埃塞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投产第一年出口额就占了埃塞皮革制品出口总额的57%,使皮革制品出口额翻番。其所取得的成绩和效率都受到了非洲方面的重视和赞许。华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向非洲转移的成功案例。

    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考察团访问卢旺达和塔桑尼亚时,当地人士也纷纷表示欢迎“类似华坚的项目”投资本国。


    非洲承接产业转移正当其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中国的制造业比如华坚,主要利用非洲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优势(月工资50美元左右),产品也是主要针对第三国市场, 这类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向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低成本国家转移,也符合中国企业的转型要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7月20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SD)“CMBC中国经济观察(CEO)”第34次季度报告会上,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强调,随着东南亚市场劳动力成本上升,非洲的人口红利期正在到来,非洲承接转移正当其时。

    非洲富余劳动力具有潜在价值,承接制造业转移有助于培养非洲国家熟练工人和管理人才,非洲承接转移正当其时。林毅夫多次强调,要推动进行产业转移,向“微笑曲线”两端有序移动,做好研发和销售工作。今后需要推进中国对非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多元化,特别是要朝价值链的中上游移动,这样既可实现更大的回报,又可有效避免与非洲“争利”的现象。

    有企业家表明,自己也想在非洲建厂,但是对非洲政府效率、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没信心。针对一些企业对非投资的顾虑,多次去过非洲考察的林毅夫说,非洲一些国家政府正在打造工业园区,着力消除各种软硬基础设施的缺陷,埃塞的第一把手亲自招商、高官负责,表现出了积极态度和高效率的作风。

    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业务局副局长石纪杨等还给出了对非投资的建议,务必要让企业自主做决策,务必要搞对价格符合规律;从项目合作到市场合作,中国中下游企业可以抱团出海;企业和银行携手进入非洲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