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4次季度报告会在京举行

发布日期:2013-08-05 16:5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霍文琦) 7月20日,“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4次季度报告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有两个主题,上下半场分别就近期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讨。

  宏观经济:经济低位盘整,增速短期企稳

  会上发布的第33次“朗润预测”汇总结果显示,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摩根士丹利、法国巴黎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特约机构的相关专家预测,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在7.3%-7.7%之间,CPI在2.2%-3.0%之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用“经济低位盘整,增速短期企稳”概括28家特约机构对今年3季度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看法。

  学者普遍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认为当前主要工作还是要稳增长,促改革,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漫江认为,从制造业目前状况、人口结构、资金成本等方面看,经济转型均正在发生。政策应该对经济内在转型需求顺势而为,而非单一促增长。短期内承受一定程度的经济下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是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就具体政策而言,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宋国青分析认为,2013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同比上升率为2.4%,但6月份达到了2.7%,7月份仍将较高。如果认为目前CPI反映的通胀率属较为合适的水平,那么宏观政策中货币政策大幅度变化就难以期盼,微调或者小幅调整的余地还是有的。

  在非投资:以更开放姿态,巩固双边合作

  随着内外经济环境演变,近年我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呈现较快增长势头,中非双边合作密切。本次报告会专家还重点研讨了中国经济发展与中非合作等议题。

  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业务局副局长石纪杨强调,非洲是我国传统的外交战略基地,也是我国多边外交最为稳定的依靠力量。深化对非合作,可扩大中非双方战略空间和增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治理的话语权。伴随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对能源、资源以及粮食供应的需求拉动,非洲将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原材料供应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投资合作区域,也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商品、服务贸易和工程承包市场。

  石纪杨认为,中国企业走进非洲还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主流市场,融入主流社会,并与主流企业接触,和当地政府搭建不同的平台。非洲跟中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既是市场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推动非洲建设,帮助非洲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中非双边合作。

  卢锋以“华坚现象”为例,对非洲投资类型学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我国目前在非洲投资大致可分三类:大宗商品资源类投资,基础设施(路桥电港)与公共设施(楼堂馆所)投资,制造业投资。总部位于东莞的制鞋企业华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在西方主流媒体得到比较中性客观报道以及不少正面评价,堪称“华坚现象”。华坚代表一种新的制造业投资类型,他认为这种承接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工序转移对非洲低收入国家经济起飞具有多方面助推作用:一是有助于创造就业,发挥非洲低收入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二是有助于非洲国家创汇与缓解国际收支逆差失衡压力;三是有助于培养非洲国家熟练工人与管理人才,培育这些国家的本土供应链配套系统,通过“外溢效应”助推本土草根企业家成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