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CCER夏季国际研讨会“宏观场”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7-07-06 15:4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ZHY_1764a

2017年6月27日至30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第二届夏季国际研讨会在山东烟台龙湖领导力中心顺利举办,会议在我院张晓波教授的致辞下开幕。本次会议共分三个分会场:宏观经济学分会场、应用微观经济学分会场、政治经济学分会场,其中宏观经济学分会场共持续4天。

会议第一天,耶鲁大学的Anthony A. Smith, Jr.教授首先做了题为Climate Change Around the World(*Per Krusell,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 Anthony A. Smith, Jr., Yale University)的主旨报告,研究考察了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全球在地理维度上分割出的19000个区域构建全局模型,刻画气候变化和气候政策在地理维度上的分布特征,发现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多的体现为相对效应而非平均效应,而碳税等的征收对各国的影响差异非常大,即需要相当规模的转移支付补偿那些从碳税中受损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盼报告了与合作者的研究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over the Environment under the Pareto Criterion(*Torben Anderson, University of Aarhus; Joydeep Bhattachary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an Liu,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文章通过构建小型开放的两期世代交叠模型,考察了非利他假定下减排等环保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发现当政府通过对劳动收入征税以及发行政府债务的方式为减排成本融资时,可以减少污染和提高消费水平等社会福利,即每一代人都能由此收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王敏教授与合作的研究Climate Change, Mortality and Household Adaptation Behavior: Evidence from China(*Xiaoyan Lei, Min Wang and Xiumei Yu,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Peking University)考察了中国气候变化对人们健康状况的影响,具体来说,文章使用乡镇层面2004-2012的数据考察了极限气温对死亡率的影响,同时利用2004-2012年的省级层面数据考察了家户的适应性行为,即极限气温对家户用电量和空调购买量的影响,发现气温与用电量、气温与空调购买量、气温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都呈现U型特征。

波士顿大学的苗建军教授报告了题为Asset Bubbles and Credit Constraint(*Jianjun Miao, Boston University; Pengfei Wang, HKUST)的文章,通过构建无限期的生产经济模型,将红利内生化,刻画股票市场通过信贷渠道的正反馈过程不断形成资产泡沫的过程,发现在其他融资渠道均无效时,只要厂商在充分紧的信贷约束下通过债务进行融资,股票价格的泡沫就会产生。

香港科技大学的王鹏飞教授报告了研究Asset Bubbles and Foreign Interest Rate Shocks(*Jianjun Miao, Boston University; Pengfei Wang, HKUST; Jing Zhou, Fudan University),通过构建小国开放的无限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考察资产价格泡沫在将国外的利率冲击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中所起的作用,发现国外利率降低会促成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而国外利率的提高会导致资产泡沫的破灭和sudden stop,且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会放大国外利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ZHY_2402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周臻报告了题为Systemic Bank Panics in Financial Networks的研究,通过将金融稳定引入金融网络稳定的研究框架,刻画了金融脆弱性的内生放大效应,发现银行之间的金融联系不仅会传播基本面的冲击,还会加强和传播金融恐慌,且银行间的关系网络越分散,金融系统越脆弱。

会议第二天,普林斯顿大学的Gene M. Grossman教授首先做了题为The Productivity Slowdown and the Declining Labor Share的主旨报告,通过构建新古典的世代交叠模型,考察长期中生产率下降如何影响要素回报,技术发展减缓的冲击下,个体受教育时间决策的调整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发现资本-技能之间的互补关系,且技术进步速度的减缓对资本收入份额上升的解释力超过50%。

上海财经大学的李哲与合作者的研究Industrial Dynamics and Mismatch(*Zhe Li, SUFE; Yong Wang, Peking University)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资本密集型产业所替代的产业升级现象,通过构建小国开放经济模型,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考察劳动力市场摩擦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及产业升级对失业率等劳动力市场总体表现的影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王勇教授报告了题为Trade and Non-convergence of Middle-Income Countries(*Yong Wang, PKU; Shangjin Wei, Columbia University)的研究,通过构建引入贸易和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低收入国家的追赶效应和高收入国家的压力效应对中等收入国家的双重影响,认为中等收入国家应当结合贸易伙伴国的特征,在提高现有企业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多样性之间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复旦大学的奚锡灿报告了与合作者的研究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Firms and Industrial Water Polluti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ina,利用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考察产品市场摩擦对企业规模分布的影响,发现大企业单位产品的排污量更低。通过引入厂商生产率的异质性和治污技术的内生决策,理论模型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消除规模依赖的产品市场摩擦可以增加总产出30%,采用排污技术的厂商比重增加27%,总污染排放量下降20%;而将企业治污技术利用率同样提高27%的政府管制政策对总产出没有影响,总污染排放量也只能减少10%。

罗切斯特大学的白艳教授的研究Do Financial Frictions Explain Chinese Firm Saving and Misallocation(*Yan Bai,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an Lu,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Xu Tian, University of Toronto)在内生借贷约束假定下,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1998-2006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考察金融摩擦对企业储蓄和投资决策的影响,发现不同企业在融资约束和利率等差异所带来的融资约束会带来企业资本的不合理配置。

清华大学的罗文澜报告了研究Sufficient Statistics for Top Wealth Inequality(*Dan Cao, Georgetown University; Wenlan Luo, Tsinghua SEM),通过引入投资回报的异质性,将财富分配的帕累托分布尾端特征与汇总统计量联系起来,发现同质投资回报的假定不能刻画财富分布的厚尾特征,且持久的收入差异和最初的财富分布对最富裕那部分群体的财富持有状况较小,财富分布汇总统计特征的动态变化才是财富不平等不断加剧的原因所在。

会议第三天,乔治城大学的Mark Huggett教授首先做了题为Taxing Top Earners: Two View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and Georgetown)的主旨报告,首先基于现有理论视角,从帕累托统计量、税收弹性、边际社会福利比重等出发确定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比率,然后在人力资本模型下,结合拉弗曲线和校准模拟分析,发现高收入者之所以能成为高收入者,关键在于其能在25-55岁期间保持一个非常高的收入增长率,而人力资本模型下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带来收入增长率的系统性差异,导致高收入群体的产生。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朱胜豪教授的研究 Revenue-maximizing top tax rates revisited(*Shih-Ying Wu, C.C. Yang, Shenghao Zhu)在Saez(2001)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避免从收入分布帕累托参数的时间序列中取值的问题,考察课税收入的税收弹性和最优税率的计算,发现在拓展的模型设定下对高收入群体核算的税率低于Saez(2001)中的结果。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白金辉与合作者的文章The Welfare and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Fiscal Volatility: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Ruediger Bachmann, Notre Dame; Jinhui Bai, Tsinghua and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Minjoon Lee, Carleton; Fudong Zhang, Tsinghua University)考察了财政政策的波动性所带来的福利和分布效应。文章在Krusell and Smith(1998)的基础上,构建引入财政支出、政府债务与累进个人所得税的异质性家庭的随机增长模型,发现财政波动所带来的福利成本为0.03%的消费等价变化,且福利程度会随着个体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即富裕的家庭面临较高的福利成本,贫穷的家庭面临较低的福利成本。

阿尔伯塔大学的朱国钟教授的文章Housing Price and Fundamentals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Case of the Beijing Market(*Bing Han, University of Toronto; Lu Han, University of Toronto; Guozhong Zhu, University of Alberta)将房价和房租与转型经济的基本面相联系,构建动态理性预期的一般均衡模型,引入前瞻的效用最大化的家户和收益最大化的房屋建筑厂商,考察房价和房租的内生变化路径,发现价格与基本面的历史关系不能刻画经济转型期的特征,房价/收入与房价/房租的高比率与大规模移民、土地供给受限、家户高储蓄率等基本面特征存在一致性,收入低报和高收入家庭移民会在很大程度上推高房价。

ZHY_2511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张福栋教授报告了题为Inequality and House Price(*Fudong Zhang, PBC School of Fi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的文章,从房价的形成机制和财富的投资激励的视角理解房价变化的动态特征,对理论模型进行量化分析解释中国近年房价不断攀升的现象,发现了在收入冲击下财富不平等加快房价上升,资本性收入分布更加倾斜的正反馈机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赵波教授的文章Winning at the Starting Line: Key School Education Premium and Housing Pricing in Beijing(*Xuan Han, Yan Shen, Bo Zhao,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Peking University)利用二手房交易和租赁的价格数据,考察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学区房价格差异,从教育资源溢价的角度解释北京学区房价格的上涨,利用泰森多边形构建学区房边界的工具变量,将房价拆分三个组成部分:住房服务的价值、资产增值的价值、提供教育服务的价值,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北京2013-2016年间重点学校学区房的价格平均高出28%,重点学校学区房的教育溢价从2013年的1.1%上升到2016年的4.4%。

会议第四天,杜克大学的徐熠教授首先报告了与合作者的研究Notching R&D Investment with Corporate Income Tax Cuts in China(Zhao Chen, Fudan University; Zhikuo Li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uan Carlos Suarez Serrato, Duke University; Daniel Yi Xu, Duke University),通过将中国制造业企业年度调查数据和国税局的数据联系起来,并结合高新企业认定管理政策,考察企业为获得高企认定的税收优惠,在资产负债表核算中将行政支出等费用放到R&D投入名目下而出现的R&D投资等级效应,且不同规模企业的R&D投资的税收弹性在0.58到0.92之间;另外,在考察R&D投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时发现,R&D投资这种等级效应很大程度出于企业的避税动机。

上海财经大学的何超教授的文章A Monetary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通过引入企业成本考察通胀对产出的影响,发现通胀与产出的关系取决于企业成本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福利分析表明通胀水平越低,社会福利越高的Friedman法则才是最优的,但是如果创业行为对增长有正向的溢出效应,通胀对产出的影响效应就较为复杂。

最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王勇教授对宏观组会议作了简要总结,再次欢迎并感谢参会的各位学者,整个会议为期4天,于2017年6月30日圆满落下帷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