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余淼杰教授在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
发布日期:2016-11-22 16:0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11月19日,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余淼杰教授凭借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布赖恩•卡梅隆”杰出讲座教授Robert C. Feenstra、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志远合作的论文“Exports And Credit Constraints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获奖。该文针对中国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不同的现象,构造了一个包含非对称信息与激励相容机制的异质性企业一般均衡模型,弥补了金融危机后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在颁奖典礼上,余淼杰教授发表了真挚的获奖感言,对老一辈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的学术贡献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对他高屋建瓴的研究视野和深入本土的治学方法表达了感佩之情,之后简要介绍了本次获奖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国际影响,最后再次对基金会和评委会表示感谢。
此次一同获奖的还有李扬、张晓晶、史清华、都阳、龙小宁、张晓波等六位学者。据了解,“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对象包括优秀著作和优秀论文,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奖3—6项。自2006年起,该奖已颁发了五届,先后有林毅夫、谭崇台、吴敬琏、张军、厉以宁、张曙光等知名经济学者的二十多部(篇)优秀著作(论文)获奖。目前,张培刚奖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界重要的奖项之一,积累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在经济学界有着重大的影响。第六届“张培刚奖”的评选活动于2016年初启动,经过半年多的认真遴选,最终有五件作品入选。
余淼杰教授余淼杰教授获奖感言
尊敬的陈锡文主任、李卓彬主席、丁烈云校长、巴曙松理事长、张建华院长、湛毅青总会计师,各位领导、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首先非常荣幸能够获得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请允许我代表论文合作者——美国加州大学Robert Feenstra教授和复旦大学的李志远教授——向本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的各位评委给予我们这一殊荣表示深深的感谢!
张培刚先生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为发展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严谨的治学、高屋建瓴的研究视野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张老先生最早建立起一条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他一直倡导用规范经济学方法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本土的重要经济现象。这一理念一直影响着我们,我们获奖的论文正是力图从这个方向去研究并理解中国的出口和信贷约束的关系。
这篇论文的研究动因起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尤其影响了全球国际贸易,并使得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关注金融危机、信贷约束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为了理解金融危机是否影响了国际贸易,学术界需要回答一个根本的问题,即为什么出口企业会比非出口企业面对更强的信贷约束?企业在出口时面临额外风险,而在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与出口活动的额外风险可能引起银行的惜贷行为,加剧出口企业的信贷约束。我们的论文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下同时考虑三方面因素:第一,出口需要企业付出固定成本;第二,出口企业生产和收款之间存在较长时滞;第三,跨境支付风险更大,是否引起信贷约束对企业出口和内销具有不同影响。
论文首先构造了一个包含非对称信息与激励相容机制的异质性企业一般均衡模型。激励相容机制的引入使得企业必须向银行汇报真实生产率信息,但也使银行对企业附加信贷约束以达到激励相容。银行利润最大化会使银行对出口企业比之非出口企业附加更强的信贷约束。这是因为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运输时间和回收资金的时间更长,而这些因素都会进入银行自主选择的信贷约束中。理论建模发现:当同一个企业既出口也内销时,银行信贷约束对它们的影响是一样的。而当出口和内销分离时,出口企业面临的时滞使得其比纯内销企业面临更紧的信贷约束。出口企业所面临的跨境支付风险也会影响银行贷款行为。固定成本则会在扩展边际上降低出口,但该影响随着出口企业抵押物的增加而减小。
为验证理论模型给出的机制,论文将上述理论模型应用于我国的工业企业。基于2000—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论文发现企业出口份额越高,出口运输和款项到账需要时间越长,企业面对的信贷约束也更强;而行业内的生产率分布越离散,企业所面对的信贷约束也越强。这些经验实证发现: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出口企业面临更严重的信贷约束。
之前的相关研究大多只考虑资金的需求方(企业)的要求,即只考虑出口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出口固定成本,但都忽略了资金供给方即银行方面的作用。在论文中,我们运用一般均衡建模,不仅考虑了资金需求方,更重要的是强调了银行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我国金融发展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机制。我们结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同时考虑收入存在时滞、跨境支付、固定成本等三方面因素可能加剧信贷约束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值得强调的是,文章创新性地考虑:由于银行无法观测企业生产率,无法验证企业将贷款用于内销还是出口而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指出引起出口企业信贷约束的具体机制。这些特点使得该文的研究框架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现实,得出的结论和包含的政策深意也更加适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该文的研究也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信贷约束和企业出口的关系成为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该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际贸易研究中关于企业异质性和信贷约束方面中国实证研究的空白,对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研究如何通过金融发展促进企业的出口行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或由于研究问题的重要,该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该文在2014年发表于国际一流期刊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两年之内在Google学术便被引用257次,成为研究出口和信贷约束这一热点领域的国际上最重要论文之一。根据2016年ESI基础科学指数(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最新数据显示,该文入选全球“经济学与商学”领域前1% ESI高被引论文,在国际贸易和发展经济学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再次十分感谢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对我们研究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能得到各位老师、前辈、同仁的帮助和指导!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附:获奖的论文全文 REStat_FLY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