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刘国恩:健康中国战略将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发布日期:2016-10-12 15:4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健康中国远不止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而是我们教育理念、运动理念、文化理念的变革,要落实到每一个相关政策中去。
  前不久,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这个会为何如此重要?“健康中国”优先发展战略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改变?全程出席该会的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日前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专门就这个战略进行了解读。
  全民健康关系着全面小康
  刘国恩介绍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上的主旨发言中讲得很清楚,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众所周知,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把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联系在一起,其意义可想而知。 为什么健康中国要成为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建设中一个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与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当前面临的环境、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大健康产业本身的规律都有关系。刘国恩解释说,中国经济在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不可避免地结束了高增长,进入了新常态。虽说目前经济增长已经相对平稳,但仍有下滑的压力。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挑战。比如制造业,没有革命性的创新,很难全面转型升级。相比之下,服务业的升级换代要容易很多。这就连接到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问题,我国的服务业才占到50%,而发达国家大都达到8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即农业和工业只占到20%,中国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空间还很大。与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去库存相比,服务业是要加产能的。   健康与医疗卫生是服务业升级的龙头产业   刘国恩说,中国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服务业这么多,为什么选择健康中国,选择医疗卫生产业作为抓手?这其实背后是有逻辑和规律的。他解释说,健康中国涉及的产业,尤其是医疗卫生相关产业,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规模可以很大,美国大健康产业占GDP的比例很高,接近20%,几乎相当于整个工业与农业的总和。第二,医疗卫生或者说健康产业是唯一不服从边际效用递减的,人在50岁想活到51岁,但到了70岁可能更想活到71岁。德国的研究也显示,当家庭收入提高时,饮食、服装等方面的支出占收入比都在下降,而健康投入却一直在上升,与收入比高达1.6%。第三,健康也是人类发展的诉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030计划》对健康有明确的要求,中国去年也加入了这个计划。刘国恩特别强调,健康中国不仅仅是医疗卫生一个行业的事,事实上,在健康产业中,医疗所占的比重非常低。根据美国对健康因素的影响分析,人的健康60%左右源于行为习惯,比如爱运动还是爱喝酒,15%左右源于基因,15%左右源于环境,包括空气、水的质量、食品安全标准、城市空间设计、人际关系等,只有剩下10%左右才属于医疗,也就是解决人生病之后是否得到及时的、正确的救治。因此,健康中国远不止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而是我们教育理念、运动理念、文化理念的变革,所以要落实到每一个相关政策中去,这就包括对学生健康习惯的培养,对健康常识的宣传,对健康设施的开放与管理等,甚至包括文化部、环保部门等。因此,培养健康习惯、打造健康环境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工程。   分级诊疗改革是健康与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   具体到医疗体系的改革,刘国恩提出,中国最需要改革的医疗卫生体系就是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机构应该主要提供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根据人类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认知,三级医疗服务平台上,医院应该提供的是急诊、会诊、住院、手术治疗的服务。二级医疗是专科医疗,一个国家真正要大力发展的应该是初级诊疗,也就是社区医疗,培养全科大夫。全科大夫搞不定的,再送到专科,专科需要会诊或需要紧急处理、长期住院的,再转到三级甲等医院。而当前中国所提供的医疗供给刚好与之相反,三甲医院很强大,社区诊疗与全科大夫很缺乏。人们有个感冒发烧都直接去三甲医院,结果是医院挤得不得了。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毕竟这个体系已经运行多年,改革的阻力也很大。但令人欣慰的是,本次健康中国在涉及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中,将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分级诊疗制度接下来将成为我国医改的方向。   中国财经报  记者 杨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