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易纲:利率市场化并非一放了之

发布日期:2015-10-28 09:5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财新网】(记者 李雨谦)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超过了20多年的历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货币政策转型有了基础条件,同时政策传导有了微观基础,货币政策调控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转向价格型模式。

从微观层面讲,如果利率一直管制,利率都由央行决定,商业银行对央行利率的依赖性就会很强。现在仍然能够看到银行对行政管理的依赖。如果利率行政管制基本取消了,商业银行就会更加独立的以市场化的方式去面对客户的需求和竞争的压力。

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不再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设置存款利率上限,至此利率管制基本取消,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近日,易纲副行长就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与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易纲说,利率市场化并非一放了之,利率仍然是需要调控的。利率既是资源配置的结果,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同时利率也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微观上讲,利率市场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从宏观调控角度讲,利率市场化以后,还要根据逆周期调控的需要和宏观调控的整体取向,对利率进行调控。具体讲,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通货膨胀周期,来进行必要的利率调控。

因此,易纲认为,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更要强调健全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建立更好的金融市场利率传导机制。

易纲称,对市场利率也要有一定的监督和自律管理,要有一定的“牙齿”,对市场上出现的个别不正常现象要进行管理。在亚洲金融风波时期,一些即将垮台的小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及部分信用社,都未经批准高息发行柜台债,目的就是要拖延一段,但这类做法实际上制造了更多麻烦,处置起来难度更大。

易纲表示,理顺要素价格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金融资金或资本的配置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密切相关。通过价格机制将社会资金配置给国民经济的高效部门,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都是最有好处的。

同时,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产品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只有利率市场化了,带动金融产品多样化发展,进行差异化定价,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本文来源:财新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