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财经》奖学金项目开学 未来或将吸纳非经济领域学员

发布日期:2015-10-08 10:1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近日,第十六届《财经》奖学金、第五届《财经》法律经济学奖学金开学典礼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园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邓峰,《财经》杂志执行主编何刚、靳丽萍,高级观察员兼副总经理张燕冬等出席了开学典礼,向20位来自全国各大媒体的优秀记者与传媒精英表示诚挚的祝贺与欢迎。

这20名入选者经过评审委员会严格筛选于2015年8月10日产生,入选者包括来自:经济观察报、FT中文网、新浪网、中国经济时报、凤凰卫视、新京报、南方都市报、香港文汇报等20家主流媒体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将以全脱产方式在北京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系统的经济学和法学理论培训。

开学典礼由《财经》杂志高级观察员、副总经理张燕冬女士主持,她简要介绍了本届学员的评选和录取情况,与往届相比,除了从业经验丰富,更出现专业性媒体、新媒体、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申请比例增大等新特点。她说,从这个项目初衷出发,希望奖学金项目未来可以继续突破,吸纳更多其他专业性媒体从业人员。

《财经》奖学金项目自1999年创立,受到专业领域的诸多关注与重视。适逢中国经济改革从市场化阶段向市场规范化阶段的转变,对中国的财经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任务。它要求经济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具有新闻敏感、表达能力、敬业精神的“声音传达者”,而且应当成为有深度、力度、预见性及分析指导能力,能沟通理论与实践、政策与操作、宏观和微观的“桥梁专家”。可中国经济新闻报道的现状是,整体水平难以跟上改革前进的步伐,瓶颈则在于具有良好经济理论素养的新闻记者数量不多。

2011年,《财经》杂志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再度携手推出《财经》法律经济学奖学金项目,因为社会科学中最具话语权的两门学科——经济学与法学交叉重叠,更因为深入理解与经济和法律相关的社会问题及公共政策,已经成为传媒人亟待补充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

“对媒体从业者来说,有这样一个脱产学习的机会真的很难得。”一位奖学金学员说,“更何况课目设置、培训安排都很专业,一方面契合工作需要,一方面也符合自我提升的需求。”

提到《财经》杂志奖学金课程设置依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顶级师资和多元化课程体系,确实令不少圈内人“眼馋”,名家、名师频现的必修、选修课,偶有惊喜的特设讲座,更有实地考察,所谓“立体化”教学体系更符合媒体从业者“刁钻的胃口”。

开学典礼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从政经法的科学角度出发给学员们上了“第一课”,他从新闻报道的理性价值谈起,希望学员能在学习期间深入思考,多多交流,用好手中的笔,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北大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向学员介绍《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他认为,在这个变革的、充满矛盾的时代,媒体人更要提高判断力,注重专业主义精神,培养独立、自由的品格品质。他透露,学员们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更有机会走进企业去实践调研。

北大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邓峰则告诫学员,对这些平均从业8-9年的媒体人来说,这是一个职业瓶颈期,他们面临许多需要克服的限制,他希望这三个月学员们能在不同的视角、理念、理论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行动。

变身“学霸”的媒体人中新社记者周锐、凤凰卫视记者蒋晓峰分别代表学员发表了“开学”演讲。

作为中国新闻界最受尊敬的奖学金项目,奖学金项目于每年4月1日开始报名,迄今为止,已有200余位优秀媒体人毕业于此项目。

本文来源:财经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