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中国新叙事——国发院教师党支部系列讲座之一
发布日期:2019-04-16 10:36 来源:
2019年4月15日上午,朗润园万众楼一层大教室举办了一场面向国发院及新结构研究院全体教师的研讨会,国发院院长姚洋老师以“中国新叙事”为题,为教师支部拉开了系列讲座活动的序幕。时值“五四”运动百年和新中国70周年华诞,在国发院党委和行政班子的大力支持下,该系列讲座将邀请国发院教师,以学者的视角和党员的时代担当,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
在这次报告中,姚洋老师首先讲述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背景,阐释了影响政治体制的两个决定因素:国家规模和社会复杂度。他回顾到,西方的现代化起始于宗教与新兴商业阶层对王权的瓦解,之后启蒙运动和商业的兴起又造成了宗教的式微。而中国的现代化则是沿着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它直接起自官僚帝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则分别成为了现代化的物质、制度、文化起点。
接着,姚洋老师又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革命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几乎所有原生性的亚欧大国都发生过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初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改造中国是中国共产党最初设定的宗旨。抗日战争中,救亡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又回到了改造中国的路径上。
同时,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画卷中,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回顾中国革命的进程,在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社会革命中,土地改革打破了旧的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和政治架构,更加平等的初始土地分配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妇女解放运动带了深刻的社会规范变革;再加上教育的普及和卫生状况的改善,使中国到1978年,在人类发展指数上实现了长足进步。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黑猫白猫论”、贤能政治,体现了我们在实践上对于中国传统的务实主义的回归。在政治上,党成为中国宪法架构的一部分,政府在代表性上呈现“中性化”。所谓“中性政府”,是指其不代表某个或某些利益集团,故而能够把注意力放在长远的经济发展上面。在官员的选拔机制中,党替代了选举民主下的一人一票制,行使了选拔团的功能。这种机制的优势在于,培养官员、杜绝了民粹主义、拒绝了机会主义分子。姚洋老师基于他自己与合作者开发的CCER官员数据库,展示了官员升迁与官员能力的正向关联。
最后,姚洋老师探讨了选举民主之外的现代治理模式,也引发了与会者的积极讨论。他认为,西方选举民主的哲学基础是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而平等主义却和个人价值、个人自决存在着内在矛盾。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论而非教条。中国共产党可以借鉴儒家理论,发展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理论,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在新时代,创造出中国共产党的“新叙事”。
(教师支部鄢萍整理)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