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经济的“芯”出路——记“芯”驱动高端论坛暨2019北大国发院(武汉)论坛

发布日期:2019-05-15 16:31    来源:

2019年5月15日,细雨蒙蒙的长江之畔,“芯”驱动高端论坛暨2019北大国发院(武汉)论坛在湖北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举行。

本次论坛由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武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世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平,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自明,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社长、总编辑陈光,以及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企业家、创业家代表、媒体等近300人出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杨曦担任本次论坛主持。

 武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世华首先致辞。他表示,武汉一直致力于营商环境的改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希望本次论坛能带来新的发展智慧,助力武汉“芯”发展模式的转变。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平详细介绍了光谷的历史和驱动力,如何从一束光进化为一座创新城。她还介绍了光谷的特色定位,以及未来“追光逐芯”的发展战略。

借此论坛,即将迎来70岁生日的《长江日报》也推陈出新,创立长江财经智库,并现场举办了启动仪式。武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世华,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平为智库成员代表颁发聘书。

主旨分享环节,姚洋教授首先分享了他对武汉飞速发展的印象。他表示,武汉有深厚的工业和高等教育基础,只要发展模式对路,大有未来。随后,他以“未来我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题,带来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姚洋教授认为,中国已经告别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出口在2007年就已经达到高峰。同时工业化过程不断深入,已经进入去工业化的新阶段。2010年是一个拐点。还有一个变化是人口红利消退,也是从2010年开始,劳动人口占比下降。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变化也很类似。但整体而言,中国这种变化并不特殊,日本、韩国都经历过。

近期来看,2012-2016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中国经济在2018年开始遇到新的困难,贸易摩擦增多,同时系统性风险上升,不得不大力度去杠杆和推出资管新政,但发力太猛,降低了金融效率,增加了实体经济的压力,好在后续都及时调整。

面向未来,姚洋教授认为,中国要少做一些一窝蜂式的创新和所谓的模式创新。同时不要轻易放弃制造业的发展,这关系到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忙避免产业的空心化。对此,德国模式中的制造业人才教育和战略坚持值得中国学习,德国在创新的从1到N做得很好。美国式创新在从0到1方面很厉害,但这种创新不是对所有经济体都适用。中国作为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混合体,在创新上可能要两条腿走路。尤其是中国作为联合国评定的全球唯一工业链齐全的国家,更要珍惜我们的工业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理念上,姚洋认为核心还是让市场发挥作用。姚洋教授表示,中国今后最有可能的是高质量、低速度的增长。创新有压力,但充满希望。相比之下,老龄化和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更大。

马骏所长的分享主题是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时代的企业变革。他表示,工业化时代的大生产、大流通带来了金字塔式的大企业,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制度。智能互联的新时代必将给企业和产业带来深刻变革,包括客户关系的变革,研发与创新的变革,人才与激励的变革,组织与流程的变革,核心资产与资源的变革等。未来,新的环境将更有利于智能敏捷组织的诞生和生长。同时,技术变革还会引起产业变革。在制度层面上,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技术和变革时代的需要。

马新强董事长作为企业家代表分享,他的主题是“为高质量发展点燃创新引擎”。作为中国激光“第一股”和代表性校企的掌舵人,马新强认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是“好产品、好企业、好市场”。产品和创新的根本是美好生活,是客户的品质获得感。在创新上,从0到1的突变要重视,从1到N的渐变也要重视。随后他分享了华中科技在“划分核算小单元”、“虚拟股权”等方面具体生动的机制创新实践。

来自中铁大桥局的刘自明董事长是主旨分享环节最后登场的嘉宾,他的主题是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刘自明分享了他对高质量的深刻理解,以及高质量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论坛最后是圆桌论坛,由《投资时报》执行总编辑邓妍主持。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王斌,武汉慧联无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胡昱,武汉芯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等一起上台参与,在主持人点将下,大家聚焦“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展开讨论。

满满的思想碰撞之后,论坛准时闭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