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东:以结构性思维破解中美关系

发布日期:2019-10-18 13:54    来源:

题记:2019年9月29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能源基金会资助的第三届气候变化经济学对话在国发院朗润园圆满举行。本次对话主题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及能源革命、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战略”,由北大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牵头,来自经济学界和环保气候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展开深入交流。本文根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鞠建东教授的发言整理。

我想从中美贸易争端的角度来谈环保问题。

最近在中美贸易争端中,美方有一些假设,希望中国的经济体制与美方的体制趋同,甚至希望中国放弃发展中国家的定位,趋同于发达国家的定位。假如不能趋同,接下来就面临着脱钩,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脱钩迹象。

最近一些经济学家在讨论,中美关系除了趋同和脱钩这两个极端,是否有第三条路可走?我提出了一个“中间地带”的建议,即中美关系在整体上目前虽然处于一种争端的状态,但从结构上看,不同部门的状态不一样。比如可以分成三个部门,第一是双方具有明确比较优势的部门和互利部门,比如环保和农业。第二是双方高度竞争的部门,比如高科技。第三是双方有对抗意味的部门,比如军事领域。

我们不要轻易用某一个产业的状态定性为两国关系总基调,更应该结构性地看待。

中美都应该主动寻找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在具有高度比较优势的部门进行充分合作,以改善目前的中美关系。比如在能源和农业部门,一方面美方具有高度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进口。经过比较细致的测算,中国在能源部门最多可以从美国增加进口两千亿美元。中美贸易摩擦中,贸易不平衡是一个主要原因,而美方要求中国每年多增加的进口也就是一千亿到两千亿美元。如果说中美双方在能源部门可以实现高度互补,气候部门在目前中美关系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很可能成为一个稳定器。特别是中美气候变化的努力和合作,一定会赢得欧洲大部分人的支持。所以,坚持中美双方在能源和环保部门的更进一步合作,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中美在能源和环保部门的合作可以具体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是货物的进出口,比如天然气。第二是技术的进出口。虽然目前中美的货物进出口在加税,技术的进出口也在禁止,但实际上在有些部门的货物进出口对中美双方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农业和能源。

美方对中方的高科技技术、人工智能、军事技术等进行了限制,但能源技术不一定要限制。因此建议中方可以就此同美方认真谈判,使美方在降低能耗、保护气候等技术方面不要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要理解这一举措对全球的意义,从而使得双方能就此进一步合作。这不仅是双方互惠的利益,有利于双方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也是大国对全球最好的担当表现。因此,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有观点认为,由于中美之间的冲突,我们关于气候变暖和环境变化的种种努力很可能会付之东流。我认为恰恰相反,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保护问题上,如果没有中美的合作,很难向前推进。中美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竞争甚至对抗关系,但恰恰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可以找到合作空间。

中国和美国的环境合作,应该同以前的中美贸易关系有很大的区别。2014年之前,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垃圾出口国。未来,中国和美国的环境合作应该从过去我们接收他的垃圾,变成我们进口他的能源以及技术上的合作。因此,在这些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很有可能使中美双方的合作既解决环境问题,又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争端的恶化趋势。

(白尧  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