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第36期(总第057期)知识经济、比较优势与我国的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1998-08-01 21:0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国内、国外最近兴起了一股讨论知识经济的热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先于1996年推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接着联合国科技发展委员会于今年年初出版了《知识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的专著,其他许多OECD国家也在最近一两年陆续出版书籍、文章讨论知识、信息对各该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则在去年年末向中央递交了关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报告,国内报章和杂志上的讨论更是连篇累牍。这股热潮实际上是以科技进步为代表的知识创新在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作用越来越大的反映。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提出知识经济概念的背景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变迁的速度加快,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增强,发达国家的经济目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计算机、电子、和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发达国家所有产业中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部门。在知识经济的提法流行之前发达国家即有信息革命一说,各国就极为重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着手建立全国性电子通讯网络,其他发达国家纷纷仿效。可以说知识经济的提法是信息革命的继续,反映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知识、信息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尚低的发展中国家到底会有什么影响?机会和挑战何在?

现在,报刊上不少讨论,一提到知识经济,似乎就意味着我国应该在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的领域迎头赶上,认为经济的发展可以具有跳跃性,原有的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以发展劳动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为切入点、积累资金、技术,逐渐改变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然后再逐步将产业结构升级到资金、技术比较密集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过时。

上述观点传播甚广,原因还在于东亚最近发生的危机。在80年代东亚经济是整个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经济,当时美国的经济已呈盛极而衰之势。到了90年代,美国由于发展了计算机、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而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而信息、高科技产业比较落后的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于1997年中开始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使经济的发展水平一下子后退了十几、二十年,接着连东亚地区经济最发达的日本也不能幸免于难。由于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强烈反差,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看法,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归根结底是因为日本、韩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低级,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由此进一步推断传统的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过时,我国应该跳越过从资源禀赋来说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否则,我国将丧失知识经济时代初露端倪所提供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这种论点貌似有理,实则不然,而且十分有害。

事实上,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取得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最佳途径,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这次金融、经济危机并不是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按照它们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造成的。日本和东南亚的问题根源于其金融体制不健全和泡沫经济的破灭,其原因不在于信息和高科技产业不发达,也不在于比较优势的发挥与否。而韩国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正是自70年代以来韩国热衷于发展汽车、重工、重化等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高度密集的计算机芯片产业的结果。但是,相对于欧美、日本等资本相对丰富的发达国家,韩国资金的成本较高,因此,在韩国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其产品成本高、不具有竞争力,靠市场力量发展不起来,韩国政府就以政策扶持大企业集团来发展这些产业。然而,即使在政府的扶持下,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缺乏竞争力,获利能力低,甚至亏损严重,大企业集团只能靠负债来经营,内债不够用,就举外债,开始时,外债少,债信高,但越借越多,最后,导致债务危机,引发金融风潮和经济危机。与韩国相反,同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我国台湾省,虽然在汽车产业上以生产零部件、在计算机产业上以组装、在规模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水平远不及韩国的大企业集团,但因这些产业较好地利用了台湾省经济现阶段的比较优势,产品有竞争力,获利能力高,自我积累能力强,产业发展不依赖外债,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浅。两者经验的比较,应可说明,抵御金融风险的最好办法还在于发挥一国的比较优势。

当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会给我国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少新的机会和挑战。首先,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劳动相对比较密集的传统产业,必须不断吸收、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来改造,以降低其成本、提高其竞争力。就像任何新的、能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的技术都应该积极采用一样,否则,在面对国际竞争时,我国从资源禀赋上来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会被其他具有类似资源禀赋国家的产业所淘汰。

其次,知识经济的主要标志是信息产业的兴起,信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进步,标志信息技术进步的是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硬件和软件。硬件产品的生产仍然需要大量常规要素投入,其中一部分是资本密集型的,另一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如英特尔为开发新一代的计算机芯片,每年投入研究、开发的资金为我国全国开发研究总投入的5倍,而每一条新产品的生产线的投资都在数十亿美元之巨。每条生产线一般只能用一两年即被另一代新产品的生产线所淘汰。以我国目前物质资本的禀赋来说,这些产品的开发、研究、生产并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之所在,万不可不惜一切代价强行发展。还有一部分硬件产品,如计算机组装、计算机键盘、显示器、外壳、甚至许多较初级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则属于劳动密集型,这些产品的生产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之所在,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应积极开发的新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给我国的另外一个重要机会是软件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一个特点是软件的开发和生产可以独立于硬件的开发和生产。软件产品的开发、生产主要依靠的是高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独立,在这方面我国大有可为,但其基本道理,依然是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的发挥。物质资本的积累在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几百年,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差距很大,不是短时间能够将其缩小。但是,人力资本的差距则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如果接受了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一样良好的教育,其人力资本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基本没有差别。因此,发展中国家只要办好教育事业,加上本国学生到发达国家留学,短时期里完全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本禀赋方面的差距。这是为什么微软在印度设立庞大的软件开发中心,而一些小国如智利在软件的开发生产上能有相当竞争力的原因。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只要我们下大力气办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用人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效力,那么,我们就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的差距,在尖端的软件产品开发、生产方面赢得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市场前景广阔的中文软件产品开发和生产方面更是如此。

从实践看,我国目前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类型和上述论断是一致的。联想集团和方正集团是我国信息产业中两家最成功的典型代表。联想主要从国外进口资本密集型的芯片和关键元器件,利用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技术人员来开发设计新机型,然后,利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在国内从事劳动密集部分的计算机组装、经销业务。北大方正则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优势,从事中文软件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活动,其激光照排技术已占领了全世界80%以上的中文报业市场。

在传统产业和信息技术的硬件产业上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会不会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导致我国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进而导致永远依赖发达国家和遭发达国家的盘剥?其实正好相反。

一个国家的最优产业结构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当资本相对稀缺时,这个国家最有优势的产业是劳动或自然资源相对密集的产业;反之,当资本相对丰富时,这个国家最有优势的产业就变成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因此,要提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关键在于提高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的结构水平,也就是,提高资本的相对丰富程度。一个国家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时,其产业的竞争力较不按比较优势来发展时高,经济剩余较多,资本积累的速度会较快,而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总量是一定的,劳动力的增长则受到人口增长的限制,比较缓慢,因而一个国家按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时,其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会较不按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时快,资本会较快地由相对稀缺逐渐变得相对丰富。随着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比较优势发生变动,产业结构自然要升级,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本、技术含量相应提高,到那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且,不仅和自己相比,按比较优势来发展可以较快地提高资源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按比较优势来发展,也能较快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技术结构的差距。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处于技术的最高水平,技术要再进步,只能靠自己的研究发明,而研究发明的投入大,成功率低,所以,总体的技术进步率不高,在此情况下,资本的边际报酬率低,资本的积累率也就不高。而发展中国家,按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产业时,可以以比自己发明低得多的成本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因此,技术进步的速度和发达国家相比可以快得多,资本的边际报酬率也会相对高,资本积累的速度相对快,和发达国家资源禀赋结构、进而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差距也就会较快地缩小。日本经济赶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清楚地印证了这一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比较好地利用了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四五十年代时重点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了资金,提升了资源禀赋结构,60年代时,才将产业发展方向伸向资本较密集的产业,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时,也不是一步到位,一下子就去发展资本最密集的产业,而是,先发展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较密集的造船、钢铁等产业,等这些产业站住了脚,创造了利润,积累了资金,资源禀赋结构进一步提升时,再去发展资本更密集的汽车、电子等产业。日本以此方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在80年代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新兴工业化经济”。

总之,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重要特点是技术变迁和信息传播的速度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我国的企业用信息技术渗透、改造传统产业,降低它们的运作成本,提高它们的运作效率的机会。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并没有改变一个国家应该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基本原则。美国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向知识、信息和高科技产业,是因为这些产业较传统的重工业更为资本密集,符合其资本更为丰富的新的禀赋结构。就信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来说,固然,由于软件业的兴起,使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取得超过发达国家的成就。但是,在硬件的生产上,我国仍应利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从劳动密集的生产做起,逐步积累资金和技术,然后,再往资本较密集的产品发展。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较快地改变资源禀赋的结构,提高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要真正赶上发达国家,舍比较优势战略别无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