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经双——2014年毕业生张一帆

发布日期:2014-10-11 11:1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毕 业季临近,总是令人千头万绪,又不知从何说起。为了躲避这种情绪,我试图躲到远远的地方,借旅行拖延自己去缅怀这样一件事情:大学四年最美好的时光,即将 远去。然而感谢博谦姐姐的一个微信,让我在这样一个深夜,一下子重新打开了回忆——若非选修国发院经济学双学位,我将不会遇到这么多有趣、可爱的师友,我 将不会参与这么多“当时只道寻常”的活动,而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也不知将缺少多少刻骨铭心的印记。经双于我,实在有太多太多要说的话题。因而我愿意不 揣愚陋,拿起笔来乱扯几句,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作为一份毕业的留念,写给自己,也献给所有今年毕业的经双同学。

还 记得当年之所以选修经双,实属意外。双学位选课的通知下来,我有些犹豫:经双在校内外的名声当然是响当当的,但是经济学的科班训练究竟能给我带来什么呢, 我不知道。当时对于一个主修人文学科的大二学生来说,他心中想问的问题总要比能得到的答案多许多。怀着惴惴的心跑去二教最大的教室听经双招生的宣讲会,我 迟到了,站在门口,却一下子被一句话深深打动了:“年轻人最缺少的是机会,而经双恰恰能够给你带来增加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机会。”说这话的是一位两鬓有些斑 白的长者,她的目光锐利而坚定,给人以自信和鞭策。正是因为这一句话,我决心报名了经双。后来才知道她就是双学位项目的总负责老师,赵普生老师。前些天读 到赵老师写的20年院庆的纪念文章《致青春:我的十七年“经双”路》,文中说到双学位办公室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大家都是为培养学生服务 的”,不禁令我异常感动。印象中每学期第一节的经双课,赵老师必要到场。还记得在汪丁丁老师第一节“行为经济学”的课前,赵老师热切地勉励大家,大学的课 堂里有些课听得懂,有些课则听不懂,而往往是那些听不懂的课,更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受益无穷。大学的书读完了,才发觉这真是经验之谈。但凡上过经双的同学 都会感觉到,双学位办公室对于经双同学的支持,绝不局限于安排课表、选课管理,而常常能够在你最迷茫的时候指引方向。除却赵老师,还有充满亲和力的博谦姐 姐,美丽知性的勾雪姐姐,很难想象就是由她们三个人组成的团队,高效、从容地在为每年在读的近三千学子服务。正是在这样的支持、鼓励和鞭策下,每一学期我 总是满怀期待地准时坐在经双的课堂里,聆听全中国最一流的经济学老师的教导。

说 到经双的老师们,上他们的课实在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引领我走进经济学世界的第一节课是卢锋老师的经原,他每次披着一件形似围巾的外套或者是形似外套的 围巾,侃侃而谈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道理,那种神采令人倾倒;周其仁老师更是讲故事的好手,无论多么复杂的现象,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课上都不过是一些简单的 逻辑和常识而已;入学的第二年林毅夫老师恰好从世行卸任,他回到北大重新开出的中国经济专题课简直是盛况空前,以致于我常常只能坐在另一个教室看林老师授 课的实时转播,有时候一走神就会联想到以一介布衣而“身兼六国相印”的苏秦,那种独属于知识分子的气魄是古今相承的;姚洋老师上课也很有特点,他每次带着 一瓶可乐出现,然后打开他那教科书般的Word课件,思维便开始在各种精妙的模型和模型背后的内涵之间转换、驰骋,讲到模型他就写严密的数学板书,讲到内 涵就条清缕析地娓娓道出,那种理性之美久久在课堂中萦绕,让人回味无穷;李玲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到金融危机,竟搬出了她先生所作的诗来,待念到最后两句“江 东客问兴衰事,雾散西山见太行”,李老师的眼神显得格外柔情;还有教了不知道多少年微积分、概率统计的董振喜老师,虽说是返聘的老教授,但每次上课他身上 所散发的年轻人的朝气常常令昏昏欲睡的我汗颜,记得有一次董老师很抱歉地说下一周不能再给我们上课,因为要做一个已经拖了很久的眼睛的手术,否则会有失明 的危险,并且再三地宽慰我们说计划的课程内容不会耽误,那一刻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有些湿润了……

经 双的课程不仅仅教给我们知识,更让我们领略到国发院的这批学者身上非凡的魅力和抱负。因为加入CCERCLUB的缘故,我曾有幸在二十周年院庆之际和几个 小伙伴一道采访了经双项目的创始人,现任央行副行长易纲教授。坐在央行富丽的会客厅里,易老师平心静气地向我们回忆起当初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CCER)的始末。他的目光锐利而坚定。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一批公派出国的大学生,易老师从一个上山下乡的知青成为西方学术殿堂里孜孜的求学者,时 代让他亲历了开放与开放之后带给中国的巨大反思。在西方学术的象牙塔里,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学者、教授、老师,谙熟学术生产机制中的每一步环节;但在中国的 语境之中,如何用经济学的抽象理论去解释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呢?这种苦恼最终促使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仁回国创立了CCER,为中国经济的 长期发展集聚能量,以提供智力上的支持。而之所以建立经济学双学位,也是为模仿西方大学的通识教育,因为“经济学的常识对于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 义”。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易纲老师的一句话:“回国与不回国都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没有必要提升到国家的高度。”这种真切而不浮夸的态度使我深深感受到身 居高位的易纲老师身上的学人本色:他一方面有着宏大的抱负,心怀家国之忧;另一方面他又脚踏实地,行胜于言,勤勤恳恳地工作,忠实于自己的选择。放眼国发 院的老师们,尽管说“君子和而不同”,术业有专攻,但何尝不都具备着这两种气质——在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如果说朗润园当真给我们这些经双学子打下了一 些烙印的话,我想老师们身上那种“大与小”的精神将会使我受用终生。

之 前提到CCERCLUB,这是海闻老师发起创立的经双学生会组织,旨在为经双的同学与国发院各种资源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 这需要你在选修两个学位以后挤出大量的时间来,有时候只是去做一些很琐碎的工作。但是真正干起来以后,你会常常觉得乐在其中,等回过头来看那种“干中学” 带来的效益,无论对于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实在都是无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主办的首届北京大学经济发展论坛,邀请了姚洋教授、法学院的强世功教授和中 文系的韩毓海教授做主旨发言和圆桌对话,从整个活动的酝酿策划到邀请嘉宾、设计对话,都耗费了整个团队巨大的心血和精力。而当时初入CLUB的我便有机会 参与到了整个活动的统筹小组当中,与有荣焉。论坛取名为“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实则借用了姚洋老师的书名,而希望呈现出一种围绕一个共同问题而进行跨学 科对话的效果。跨学科对话,体现了国发院不同于一般学院的学术视野;而以一种问题意识贯穿,先有问题而后再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也是我在经双的学习中所深 深体会到的治学之道。当看到自己的一些稚嫩的想法真的 成为现实的时候,付出的辛苦得到回报的那种成就感,实在是令人快乐。

20141011171756622764

聚 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与CCERCLUB的伙伴们分享的喜乐哀愁仿佛都在昨日,一起办讲座,一起做会刊,一起占座上课,如今即将毕业,终要分离,奔向各 自不同的远方。而更多的共同修过经双的同学,或者只在某节课上有过一面之缘,或者只在考试时坐在同桌,或者压根从来未曾相遇,仅仅在一个教室听过同一个老 师的同一节课,从这里也将走向各行各业,角逐人生中不同的精彩。但是我想无论将来走到哪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的身份将永远伴随着你我, 再过二十年,那时的你我与国发院,一定都更美。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也祝自己,毕业快乐。毕业只是开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愿每一位毕业生都走出属于自己的意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