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润·格政】第149期暨“中国经济的远景和挑战”专题活动在深圳举办,聚焦国际变局与中国的创新挑战

发布日期:2020-12-05 03:50    来源:

2020年12月4日下午,北大国发院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深圳举办【朗润·格政】第149期暨“中国经济的远景与挑战”专题第三场活动。活动邀请到多位优秀学者,基于国发院和美国布鲁金斯合作的《中国2049》研究报告及图书专著,聚焦国际变局与中国的创新发展,解析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必要的改革与布局。

本次深圳站活动,也是首场(北京)研讨老龄化与国企改革,第二场(上海)聚焦气候、环境与能源之后,“中国经济的远景和挑战”专题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

活动由北大国发院副教授、发树学者、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主持。五位专家学者相继登台做主旨演讲,他们分别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院长姚洋,北大国发院副研究员郑世林,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

 

樊纲:理性应对必然竞争,“双循环”战略实施创新

樊纲教授以“中国经济的创新转型与双循环”为主题演讲。他首先表示,面对当今全球变局,我们要正视竞争的必然性,只要中国继续发展,就一定会面临来自竞争方面的挑战。着眼于经济发展新格局,我们要以和平的心态,理性思考和应对挑战、管理竞争关系。

其次他提出,双循环发展战略下的创新,一方面一定要补短板,哪怕是作为“备胎”来发展,哪怕是依靠举国体制,但是要研究清楚补哪些短板,同时避免过度投入或过度保护。由于客观上差距太大,补短板需要时间,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出效果。

从发展经济学的历史角度,樊纲提醒要吸取“进口替代”和封闭式保护的“幼稚工业”这两大历史教训,否则,同样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如何处理好自我创新和其它各个方面的关系,比如成本代价和国际市场,这是中国今后一直到2049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姚洋:未来30年中国有挑战、有优势

姚洋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优势与挑战”。他指出,基于2049年中国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对应的中国人均收入指标,最好是用现在OECD国家排除墨西哥之外的最低收入指标。如果未来30年中国平均增长速度能到3.7%,中国人均收入将是美国的一半,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的两倍甚至更多。

我们的优势,一是储蓄、投资和人力资本;二是作为大国有大市场,很容易摊薄科技创新成本;三是产业体系完整,深圳未来20年-30年很可能替代美国硅谷,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四是人民勤劳;五是“十四五规划”中城市化和绿色发展等新计划,会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并促进诸如环保等新产业发展。

挑战来自资本积累的速度在下降,资本折旧又在增加,恐怕更多依赖科技创新,但是科技创新速度方面,稳住全要素增长速度同样有难度。另外是变化的局势、国企和金融机制改革,以及伴随着老龄化趋势而来的社保体系难题等。

 

郑世林: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前景和挑战

郑世林围绕“中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前景和挑战”演讲,他指出,中国在创新总量上已处于世界科技创新国家前列,但是在创新质量上落后于科技创新强国。另外,中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薄弱,创新制度环境也落后于科技创新强国。

郑世林对2049年中国的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目标有三个判断,一是2049年中国创新总量指标将领先;二是2049年中国总研发经费强度、高校和企业研发强度等指标也有望超过其他科技创新强国;三是2049年中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强度、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的比重,还有发明专利占比指标的实现,与科技创新强国收敛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鉴于未来国际创新环境的变数增大,郑世林建议未来中国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尤其是提高企业基础研究的比重,培养、吸引和激励基础研究人才,让中国文化、科学和技术为全球做贡献。

 

唐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需要政府有效施策

唐杰教授基于“创新集聚与开放创新”主题做分享,他认为,高效创新是市场制度与政府行为达成一致的结果,国家创新体系里不能没有政府,主体包含高校和企业。未来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要退出企业层面,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新的国家创新体系面临的问题,一是高校创新产生的公共知识,一定大于企业创新层面的知识,如果企业的创新成本不断提高,风险不断增大,国家将必然降低企业创新投入。二是创新绩效是产业层面和基础研究层面合力使然,创新支出增加短期未必能看到效果。三是所有创新政策都存在悖论,比如支持市场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可能导致垄断;或者广泛的政府补贴可能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扩大知识共享,也会弱化企业创新动机。

唐杰总结表示,创新具有集聚性和开放性,未来产业链上我们要做复杂产品。要破解创新当中面临的挑战,还在于推动和支持中小企业有更多研发支出,有更多高级研发人员,同时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和企业的平均利润构成因果关系。

 

黄益平:金融加持创新实践,深圳样板值得借鉴

黄益平教授的演讲聚焦金融怎么支持创新实践。他表示,在创新领域同样适用“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的逻辑,需要金融部门大力支持。目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变弱,源于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要从过去的要素投入型,转变成创新驱动型,目前以银行主导、政府干预又比较多的金融体系,面对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要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继续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黄益平建议要着重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变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二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市场化的风险定价。三是加强金融监管,识别风险、处置风险。

黄益平最后总结深圳创新领域可供借鉴的三条经验:一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突出线上金融服务的贡献;二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合,突出直接融资的作用;三是政府和市场结合,发挥政府克服市场失灵当中的作用。

 

互动与直播

主旨演讲结束,姚洋教授、黄益平教授、唐杰教授、郑世林研究员还进行了圆桌讨论,现场听众踊跃提问,围绕大家提出的诸多问题,比如“深圳未来创新预期”“创新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如何协同”“美国新一届政府在对华科技打压政策方面会否有变化”等相关问题,四位嘉宾深入分享和交流。

本次线下论坛,还同步在多家媒体、平台在线直播,包括百度、中国经营报、FT中文网、南都直、新华思客、北大央视频、北大博雅讲坛、知室、中外管理、中国知网,以及北大b站、百家号和抖音号在内的直播报道,受到广泛关注。

 

关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简称综研院)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89年2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创办的国内第一家综合性、全国性的社会智库。2015年综研院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同时是深圳市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致力于为中国各级政府和国内外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实操性的研究咨询服务。

 

关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SD)是北京大学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学院,前身是林毅夫等六位海归经济学博士于1994年创立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随着更多学者加入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拓展,2008年改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简称国发院)。

 

关于【朗润•格政】

朗润•格政于2003年发起,是北大国发院践行高校智库和国家高端智库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讲座、论坛、圆桌、对话、闭门沙龙等,旨在以格物致知的态度,推究公共政策选择,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分享与思辩,助力政策研讨与公众启蒙。

 

文字:王志勤
编辑:王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