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来参加纪念陈岱老百年诞辰活动具有两重身份:一是代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全体教师来缅怀经济学界的泰斗,二是作为陈岱老的学生来表示对恩师的深深怀念。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1994年,短短的几年来,中心在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中心的建立与发展都是与陈岱老的影响和支持分不开的。中心的主要创建人林毅夫、易纲和我都是陈岱老的学生。当年林毅夫从台湾回到大陆,是陈岱老欢迎他到北大经济系来继续深造的;易纲和我都是北大经济系77级的学生,陈岱老是我们当时的系主任,还亲自给我们上过课。他的言传身教对我们的一生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陈岱老27岁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了当时仍是疮痍满目、民不聊生的祖国,其精神是极为可嘉的。作为中国最早留美回国的经济学博士,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经济学的教育事业。无论从精神上还是实际行动上,他都为我们这一代出国留学的经济学人树立了榜样。我们正是以他为楷模,踏着他的足迹回国来从事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工作。陈岱老对我们的工作一直非常支持,当他知道我们要回到北大建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时非常高兴。他虽已95岁高龄,却欣然答应做我们的学术顾问并参加中心在1995年3月10日举行的正式成立大会。岱老那天特别高兴,发表了“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的演讲。他说,“经济学这个东西,应该是一个致用之学,作为致用之学就是一定要跟实际密切联系起来的。……它并不是空虚的、抽象的理论,而是联系实际的理论。古代就已经如此了,现在我们更应如此。”,岱老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我希望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这方面能够多做一些工作,以弥补我们过去所失去的时间”。言语之间,流露了岱老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成立大会上我们还邀请了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教授做了题为“制度变迁理论纲要”的讲演。讲演用英文加翻译,时间很长,我们担心岱老身体吃不消,多次劝他休息,而他精神饱满、兴致勃勃,一定要听完整个演讲,参加完整个成立大会。那天他很高兴,我们亦很感动。我们对他说,陈岱老,我们跟着您回来了!这的确是发自我们内心的呼声。
成立大会之后,岱老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关于中心的采访,95岁的老人面对聚光灯毫无犹豫、毫不停顿,一口气谈了他的看法。他支持中心的成立,他认为这件事非常有意义,他相信中心能办得好。在中心成立初期,许多人仍表示怀疑的时候,陈岱老则毫无保留地表示了信任和支持。中心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我们不能不感谢陈岱老。在岱老百年诞辰之际,我要代表中心全体教师向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我们的前辈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今天来参加陈岱老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我还要代表我自己来感谢陈岱老对我的教育与关心。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批进入北大经济系的学生,我们有幸聆听了陈岱老给我们上的经济学说史。当年陈岱老已78岁高龄,仍然亲临第一线给本科生上课。他讲课非常清晰、简洁,深刻而又幽默。几十分钟一堂课,却常常令人回味无穷。至今我们仍能清楚地回想到当年陈岱老在文史楼二楼给我们上课时的情景。我们77级是文革后第一批高考入学的,聚集了十二年的优秀初、高中毕业生,年龄上、经历上都比较成熟。当时上课的老师也都很优秀。厉以宁、萧灼基、洪君彦、胡代光等都给我们上过课,可谓名师荟萃,但同学们都认为,陈岱老是讲课讲得最好的老师之一。
我跟陈岱老的直接接触是从1981年开始的。在他的影响下,我在二年级下半年就开始有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到了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办好了全部留美学习的手续去向他辞别。陈岱老仔细询问了我的情况后,建议我先不要走。他说,“你现在去是作为转学生,到了美国仍然要补许多本科生的学分,由于我们跟他们的课程安排不一样,你有许多学分需要补,光补这些本科学分大概就需要两年,再读研究生就很晚了。这样走的话,早去不能早回,不如读完北大再走。”陈岱老的一席话不仅为我指明了方向,更让我感动不已:作为蜚声中外、德高望重的大学者,他把一个无名的青年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心,甚至到了帮我考虑应该什么时候走,在什么情况下走更好的细节问题。在陈岱老的建议下,我放弃了第一次签证,坚持在北大读完了本科,有幸成为北京大学第一批经济学学士之一,也有幸在1983年底就获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并为在美国的继续深造打好了基础。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我经常在暑假回国到北大短期任教,有空也去看望陈岱老。95年回国后,去看陈岱老的次数就更多了些。陈岱老对我们中心一直十分关心,每次去都要问问我们的情况,在我眼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又是一位慈祥的爷爷。而他对我们则始终平等对待。95年他出了一套《陈岱孙自选集》,就托人送给我一套,并亲自题上“海闻仁弟惠存”,我不得不被陈岱老这种谦逊仁爱的高尚之风所深深打动。
作为陈岱老的学生,我们一直盼望他能活到一百岁。今天,我们虽然迎来了陈岱老的百年诞辰,可惜岱老已经不能和我们一起来庆祝他的百年华诞了。但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岱老未竞的事业正在被他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继承着。我们要永远以陈岱老为榜样,为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与科研工作奋斗终身。
海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