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新华社:“上有老、下有小”:谁来“照料”中国人?
发布日期:2017-06-28 11:1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记者 郭颖)在中国的城市,女性带薪工作时间几乎与男性相当(平均每周43小时:46小时),但女性的无薪工作时长,比如做饭、打扫及照顾家人的时间,却远远超过男性(21小时:10小时)。
这个现象,正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联合项目——“中国的照料经济、社会性别及包容性增长”,所发现和研究的一系列“照料”问题之一。这个项目课题组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耀辉教授、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董小媛教授及15位来自国内各高校的学者组成。
“照料”,包括家务劳动以及对儿童、病人及老年人的照顾;“照料经济”,可以理解为“决定照料服务在社会中如何提供、资助及规范和管理的制度安排”。
历时三年的这个项目日前举行研讨会,分析了中国在照料领域的政策环境以及照料负担对性别平等产生的影响,有一系列有意思而发人深思的观察。
照料是女性的天然职责?
研究指出,虽然照料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是家庭、国家机构、企业、社区等,但在中国,大部分的照料服务是由女性在家庭内部以无酬劳动的形式提供的。
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流行,照料被看作是女性的“天然职责”。中国女性因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责任,承受有酬工作和无酬照料工作的双重负担,在就业市场处于不利地位,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个人发展。
事业和家庭之间的需求冲突迫使不少妇女放弃再生育一个孩子,不少妇女为了兼顾就业和育儿,采取了中断就业或灵活就业等形式,但在收入水平、劳动保障和事业发展方面,都可能处于不利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女性的生育意愿。
女性老年人主要靠儿女照料
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的养老照料,仍是中国老年照料的主要形式。研究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大约24%需要照料,其中有照料需求的女性比例较男性高20%。在有照料需求的老年人中,近12%的老人没有得到必要的照料,其中得不到照料的女性比例比男性高35个百分比。
研究关注到女性老年人寿命通常超过男性老年人的情况,因此女性有更大的照料需求。男性老年人通常由他们的配偶照顾,而女性老年人主要依靠儿女。因此,女性老年人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因为配偶照料比成年儿女照料更为可靠,尤其是当儿女都外出工作时。
研究同时指出,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年轻人外出务工,中国农村老人依赖家庭养老的模式遭遇了挑战。和城市老人比,中国农村老人得到照料的可能性更低。
隔代照料的新挑战
祖父母照料孙辈是各国普遍现象,在中国,祖父母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研究表明,祖父母参与儿童照料的比率明显上升。在中国的城市,由于低价儿童照料服务的减少以及高价私立幼儿园数量增长,1991年至2011年期间,由幼托机构照料的学龄前儿童比例从26%下降至22%;由祖父母照料的儿童比例从40%升至56%。
祖父母参与儿童照料填补了公立儿童照料机构减少造成的缺口,在维持中国城市母亲劳动参与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掩盖了社会幼儿看护服务供给的不足。
研究进一步分析,中国老龄化问题严重,提供家庭式儿童看护是不可持续的。延迟退休政策同日益增加的家庭照料负担之间存在冲突,会对隔代照料带来较大影响。在缺乏完善公共照料体系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将会使中老年所承担的照料责任转移给年轻女性,降低年轻父母一代的劳动供给。
江苏省洪泽县的妈妈曹守勤带着小妹妹辅导大女儿做作业。陈亮摄 (新华社发)
照料不只是“家庭的私事”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指出,中国近九成家庭有不同程度的照料需求,近四成家庭有双重照料需求,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照料现实,而中国家庭普遍面临着照料资源匮乏的困境。家庭对社会照料的需求明显,需要社会照料作为支持家庭照料的重要支柱,发挥家庭照料资源不足的替补作用。
这项研究结果也发现,中国的公共照料政策仍在完善之中。惠及人口没有预期那么广泛,照料服务仍存在巨大缺口。因此,加大国家对照料服务的扶持和资助力度,出台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照料服务,对满足各个社会经济阶层的多元化照料需求非常必要。
本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