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对话黄益平: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一行三会之上

发布日期:2017-07-17 10:1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7月16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格局短期难改变

新京报:2015年3月,您曾呼吁成立国家金融稳定委员会,如今,在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您怎么看这一机构的作用?

黄益平:在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格局没有改变但同时混业经营和交叉业务变得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此举是改善监管协调、政策统筹的一个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等方面。

新京报:会议还表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要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

黄益平:一般来说,宏观审慎管理是央行的责任,因此,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同时,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符合国际惯例。未来央行在整体监管框架中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提升。

新京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与一行三会是怎样的关系?

黄益平:很明显,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应该在一行三会之上。放在国务院的层面,与一行三会存在上下级关系,监管协调起来比较容易。而过去一行三会之间的协调则是四个平行机构之间进行的,不那么容易。

新京报:为何要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

黄益平:从机制设立来说,目的很明确,就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和补齐监管短板。

过去对于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的批评,主要是四个部委之间的政策协调不够,也包括信息没有很好地共享。为此,一行三会之间曾由央行牵头成立部际联席会议,但实际的工作效果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比如,前几年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在信托、银行等渠道加了杠杆,而证监会官员一开始并不了解。而银监会近期监管的通道业务,实际上又是变相的混业经营。银监会可能也并不完全了解这些资金的去处。由此看出,我们的监管政策协调性需要加强。

同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一行三会的协调监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都已经实现了混业经营,拥有很多金融牌照,如果还采取分业监管的机制是不合适的。

新京报:过去一段时间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成立超级央行。

黄益平: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这是有法律基础支撑的,改变不那么容易。这个法律基础不改变,简单地把各个机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够改善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改革的下一步就是金融监管全覆盖

新京报:这次会议还要求“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如何理解“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

黄益平:目前没有纳入金融监管的最明显的两个领域就是: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包括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把资金挪到表外进行操作,基本的动机是规避监管。

在相当长时间内,互联网金融也没有得到完整的监管。自2007年首家P2P平台设立直至2015年底才有了相应的监管政策征求意见稿。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的距离有点长。监管部门必须学习金融创新的做法,同时通过一些新的监管手段,在创新与稳定之间求得平衡。

新京报:这两个领域为何长期没有充分监管?

黄益平:这两个领域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展比较快,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这其中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风险最大的地方往往是看不清的地方。目前,将所有金融业务纳入监管也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的下一步就是金融监管的全覆盖,所有业务都要纳入监管,包括穿透式的监管。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本文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