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腾讯财经》黄益平:货币宽松仍将持续 但刺激作用越来越小
发布日期:2016-02-24 09:2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腾讯财经讯 (周纯)虽然中国央行努力摆脱对宽松货币政策的依赖,走改革道路,但从2016年1月份的信贷数据来看,宽松货币似乎并没有结束。
2月20日,在亚布力论坛2016年年会上,在探讨从“量化宽松”到“质化宽松”这一话题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不会像过去那么大的力度,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也将越来越小。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创单月信贷投放记录。在黄益平看来,这意味着货币政策仍然保持宽松,“新增信贷投放很大一部分进了‘僵尸企业’”,他补充道。
他介绍称,量化宽松是一种非常态的货币政策,即当利率接近0以后,用增加流动性的注入,扩张资产负债表的一种刺激手段。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始于2004年,早期出于保持稳定汇率的考虑,跟中国的外汇政策有关。
过去几年,随着信贷扩张,货币供应量增量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小。用同样宽松的货币政策,指望能达到2008年、2009年出现扭转局面的效果几乎不可能。事实上,放眼全球,经济形势比较好的地区,不是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改革推进的力度比较大,或者它的体制比较灵活。
黄益平提到,这里面涉及到需求端政策和供给侧改革功能不一样的问题。需求端的政策是解决短期问题,例如经济减速,发生危机,通过采取极端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把下行的趋势止住;而如果要想让经济持续往上走,还需要改革政策,即所谓的供给侧改革。
让学者们普遍担忧的是,对量化宽松的依赖,可能使我们丧失结构性改革的良机,特别是一旦上瘾,更要提防从“量化宽松”到“质化宽松”。
“质化宽松”是指央行在资产负债表上增加高风险资产,例如向中小企业发放再贷款、为低回报率的基建项目提供低成本贷款等等,同时还要维持正常的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但实际上你的资产负债表质量已经发生变化。”黄益平说道。
在他看来,当前中国改革的所有措施里,最关键的是“僵尸”国企退出的问题。去产能、去杠杆、金融改革的推进,都卡在国企改革上。如果这一条实施不了,其他改革都将面临困难。
来源:腾讯财经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