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由北大国发院联合承办的上海论坛圆桌会议“中国2049:应对经济实力上升过程中的挑战”在沪举行
发布日期:2019-05-30 14:59 来源:
5月26日,由复旦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中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上海论坛圆桌会议“中国2049:应对经济实力上升过程中的挑战”举行。
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的经济到目前为止表现很好。未来三十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大庆的时候经济会如何,是我们当下要关心的问题。目前来看,未来一方面老龄化会成为较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已经从一个小的经济体成长为经济大国。今天要探讨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支持未来的经济增长。
参加上海论坛圆桌会议的专家表示,人口老龄化、国际角色和关系、环境问题和科技竞争将是中国需要正视的四个重要问题。
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雷晓燕提供的数据,2018-2022年是中国老龄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每年平均新增860万老年人口;第二个高峰则将出现在2027-2038年间,每年新增老年人口将达到1120万。届时,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国总人口的28.9%。
“经济增长出现困境、养老金可持续性受到挑战以及老年人缺少照顾和看护,将是老龄化造成的三个直接问题。”雷晓燕在会上表示。
针对该问题,雷晓燕指出,完全放开生育政策和提供儿童抚育支持是解决老龄化困境的首要措施。其次,通过深入探索人口红利和升级人力资本水平,使人口的红利从“量”的优势转变为“质”的优势也是根本性解决办法。最后,还要设置更为灵活的退休和养老金机制并发展家庭及社区老年人护理服务以适应当今新的社会情况。
除了国内人口结构压力,会议也将话题聚焦到中国的国际角色上。“中美关系是未来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专家David Dollar表示,当前中美之间的博弈会扰乱全球经济体系。他认为,如今,中国需要在国际组织的改革和管理上担当更活跃的角色,而中美合作是其中的关键。
“目前,WTO面临新旧问题一大堆,条款陈旧、美国欲退出、知识产权等等。中美能否达成双方都认可的妥协方式吗?”David Dollar直指目前WTO面临的生存困境和中美关系问题。
他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潜力更好的发展甚至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此外,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不久以后还可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而中国的成就一部分得益于稳定的世界经济和具有活力的国际经济组织。但是,目前日趋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使中国未来发展多了一些不确定性。
北大国发院助理研究员王勋在随后的评论中表示,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质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无论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还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以维持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展望未来,王勋建议即使中美关系紧张,中国仍要开放国内市场,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跳出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框架,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也在会议上成为被强调的议题。“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五年,贸易量、GD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同步激增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指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环境变化被忽视了。”
徐晋涛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稳定和出现下降的趋势时,中国和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则显现类似的上升幅度。这其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徐晋涛在现场提出疑问。
因此,他进而指出,未来五到十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改变发展模式不仅对中国至关重要,也关乎整个世界。
为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徐晋涛认为修正资本和劳动力价格扭曲是首要措施;环境税和二氧化碳排放税可以起到鞭策作用。此外,企业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是长久之道。
最后,会议将议题落脚到科技领域。“中国和美国都在引领正在到来的科技创新时代。美国在第一位,但中国正在追赶,所以竞争不可避免。”布鲁金斯研究所教授Peter Petri指出,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机器人、3D打印,这些当前火热的技术领域都是中美正在竞争的版块。
中国拥有大量资源和客观的投资,美国则有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但是,两国会合作吗?——Peter Petri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由于一些核心科技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问题,合作的道路困难重重。
由此,Peter Petri表示,中美的科技竞争不会结束。但是,他主张互信一定可以促进合作。若要实现互信,他认为有一些重要的先决条件,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消除国家安全威胁以及协调东西方价值观等。从这个角度讲,未来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政府和机构合作为科技交流提供更多透明渠道、磋商机会和效率服务。
本文综合整理自界面新闻对本论坛的报道等相关信息(张彤 编辑)。
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
Copyright© 1994-2012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号-1
保留所有权利,不经允许请勿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