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公共财政论坛财政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20-01-14 16:50    来源:

2019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2019年中国公共财政论坛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举行。

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泰国的一流学者分别就“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税制与财政支出改革”四个议题进行主题分享和深入探讨。

开幕式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林双林主持。他代表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向各位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为中心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和各界友人、对给予会议关注和大力支持的媒体朋友表示感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致开幕词。他强调,我们应该坚持逆周期的经济政策,也就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他对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给予高度评价,中心秉承小机构、大网络的理念,坚持以学术研究为依托,长期坚持问题导向,对中国经济改革,特别是中国公共财政的改革做出了有益贡献。

随后,日本大阪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原议员本间正明发表了贺词,他说,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日中两国学者进行交流,希望今后日本年轻一代能有更多和中国交流的机会。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杰出贡献奖及达世行奖学金纪念册颁奖仪式。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议题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财政学系主任刘怡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陈昌盛,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吉隆坡萨克斯东南亚研究所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中心东亚项目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胡永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林双林分别作了题为《基本经济制度与宏观调控》、《2020年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展望》、《美国国家支出优先事项:从制造业就业下降中学到的一课》和《中国国民财富增长及原因》的主题分享。

刘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又有别于西方自由经济制度,而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了我们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重增长,质量的增长体现在经济结构的变化、民生的改善等多项指标中。宏观调控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统一起来,保证了经济高速而稳定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工作基调是稳中求进,增长指标、就业指标、通胀指标等一系列开放性的指标要“稳”,深化改革,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要“进”。他还强调,只有全面的制度创新,全面战略布局才能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发展的公平,保证可持续发展。

陈昌盛指出,理解中国经济当前的形势,只用周期或潜在增速去测不准,用转型宏观更合适。转型宏观,主导因素很可能是技术进步的机制和技术扩散的方式、机制,而这个转型过程有可能很激烈,也可能很缓慢。当前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变量,分别是:全球经济短期下行和美国经济下行对我国出口的冲击、中美贸易战导致产业链在全球的重新布局,以及中美关系深度调整长期化与我国经济调整长期化两个不确定性叠加。他还指出当前三个值得注意的变化,第一,消费增速下台阶;第二,长期在宏观调控中把基建作为拉动效力的作用明显减弱;第三,资金传导机制效能相对不够。

胡永泰将美国制造业以及美国在公共支出政策上的问题归纳为四点,第一,美国没有处理好技术创新和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结构性调整的成本;第二,全球化和技术创新对美国就业造成了负面影响;第三,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网;第四,政治阶层未能正确回应不平等上升。

林双林教授介绍了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国民财富增长及其原因的研究。他首先明确了财富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生产资本和国外净资产,接下来介绍了国民财富的核算方法,全国财富及其增长情况,各地区财富与省际比较,并对国民财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他指出GDP跟财富不一定同步增长,相比之下更要重视财富的积累。只有耗费得少,生产得多,财富才会增加,进而强调了保护环境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环节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力行教授主持,日本大阪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原议员本间正明,大阪大学医学部特任教授河越正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尚希分别做了题为《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财政重建》、《关于日本的可持续增长和财政巩固的几个具体问题》、《财政政策新思路》的分享。

本间正明教授指出,中央政府(一般财源)和地方政府(地方交付税)及社会保障基金(特别预算)三个部分支撑了整个日本社会。三位一体改革、地方财政健全化法规等很多法律法规的出台让国家对地方进行分权,推进每一个人民都可以公正、公平地享有公共财政服务。地方有权利对财政进行支配,但是财政是否健全由国家来判断。宏观层面,日本经济供需两端都很弱,投资者及消费者的悲观预期、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雇佣结构变化等因素加剧了财政负担,也让包括负利率政策等刺激经济政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河越正明教授从三个方面阐明观点。第一,企业层面,劳动组合(编者注:工会)的消极争取、正式员工数量减少、劳动纠纷个性化等因素造成劳动者工资上涨困难;第二,财政层面,长期国债基本负利率带来民间债务短期化,存在长期持有国债带来的资本损失对经济造成大规模影响的风险;第三,医疗层面,供给过剩与政府制定价格僵化造成市场调节机制失灵,亟待建立一个替代的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刘尚希教授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是基于需求管理分析框架的经济政策,同时也是社会政策。因为中国现在面对的问题不仅是需求的问题,同时也是供给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从更高的层面来分析,财政政策是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转向了风险管理,而这个风险不是市场领域的风险,而是公共风险。而公共风险涵盖了我们整个发展面临的风险,包括经济不稳定的风险、经济动能不足的风险,社会不平等、不公平的风险等。对公共风险加以管理是现代财政的基本职能。现代财政是综合性的,综合性归根结底就是“人”。只有转到以人为本来考虑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风险;也只有将发展动力建立在人身上,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更加平等去促进高质量的发展。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主题环节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教授蒋云赟主持,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经济学教授Worawet Suwanrada,日本关西大学经济学教授佐藤雅代以及河北财经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研究员丁颖分别做了题为《泰国的公共养老金改革和金融》、《日本社会保障体系》、《医疗费用负担形式与医疗需求的研究-是否存在财政错觉?》的主题分享。

Worawet Suwanrada教授的分享从泰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现在泰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当前养老金的制度以及制度发展历程,养老金改革的未来方向三个方面展开。他指出,目前泰国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900万)的35%,预计未来二十年老年人的比例将会增加一倍,整体出生人口有所下降,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养老金问题备受关注。约80%的泰国老年人仍然是从子女处获得收入,40%的老年人收入来自工作,90%的老年人是收取养老金或租金,或从政府获得补贴。泰国政府多年来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没有全国性的指导原则,没有全国性的分配养老津贴,腐败问题、偏袒问题;储蓄基金的参与率低;没有单独的养老金管理部门监管所有的养老金相关的责任项目等。

佐藤雅代教授指出,日本的公共健康保险制度,也就是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三个特点:全民参与;自由加入;部分费用由个人负担。针对75岁以上的超高龄老人,日本的47个地方政府分担他们的护理和支援工作。以家庭为单位的保险,针对大企业的组合保险,针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共济组合,以及针对无业人员的国家保障制度,这四种渠道几乎覆盖了日本所有公民。医疗费用从1955到2017年持续增长,现在占GDP的8%。国民健康保险制度需要进行改革。

丁颖指出,宏观来说不同人之间的收入和支出是对等的,而从微观看存在个人间以及代际间的差异,我们称之为财政错觉,即财政学上说的税收无偿性。依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04年到2014年31个省市的数据分析医保支出和个人负担,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个人医保负担比例对医保支出有显著统计学影响,个人负担比例越少医疗支出越大;第二,政府负担比例对医保支出有显著影响,政府负担越多,医疗总支出越大;第三,企业负担与医保支出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影响;第四,个人医保负担比例增加有助于抑制医保支出;第五,有学者建议按医疗实际价格付费,再把减少的医疗支出费用返还给消费者,就是不要医疗支出过度。

 

税制与支出结构改革
“税制与支出结构改革”主题环节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财政学系副主任钱立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财政学系主任刘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政治学助教授席天扬分别做了题为《消费地原则与税收地区分享》和《减税降费能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吗?--来自“营改增”的证据》的主题分享。

刘怡教授指出,增值税的分享原则从生产地原则调整到消费地原则,将会带来新的机遇。以改善居民消费状况而不是以企业注册地的解决来获得动力增长机制,这种巨大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新的格局,让税收体现其公共产品对价的特性,体现纳税和服务商品的供给之间的一致性。这将使税收对经济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也是适应互联网经济促进中国经济更加平稳增长的有益探索。

席天扬从支出的视角,探讨了地方政府因营改增而收入减少,是否会影响到地方政府支出效率。2016年营改增改革在全国的推广,造成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压力增大,但同时提高了地方政府在公共支出上的绩效,倒逼地方政府去改革。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减税降费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条件下加强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提高支出效率,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最后,林双林教授致闭幕词,2019中国公共财政论坛圆满结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