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教育程度与教育期望的不平等: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

发布日期:2016-01-14 08:5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expectation: evidence from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hina Economic Journal Volume 8, Issue 3, 2015)

雷晓燕 & 沈艳

 

一、背景与创新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不平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研究证明,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密切相关。因此,要想改善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很有必要从解决中国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入手。教育不平等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实际的教育程度,实证研究发现教育程度与家庭社会地位(例如父母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教育期望,即民众对于自己应该达到的教育程度的预期,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在中国是比较少的。因此,本文作者使用全国调查数据,从城乡差距和年龄层的角度展现了教育程度与教育期望不平等的现状及时间变化趋势。作者还考察了教育程度和教育期望的决定因素,以及教育期望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二、研究过程

作者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基线数据,从实际的教育程度和受访者所期望达到的教育程度两方面考察教育不平等。作者选取了25岁及以上且已完成学业的受访者(18,515人)作为分析教育程度的样本,同时由于数据所限,选取了25岁-40岁的受访者(5,798人)作为分析教育期望的样本。

教育程度和期望都分为文盲、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及以上五个级别。作者将样本按年龄组和户口(城市或农村)进行分组,观察不同组内受访者的教育程度和教育期望,以及二者是否吻合,从而对受访者的受教育现状做出了基本的描述。之后,作者将受访者按出生年份分组,用教育程度和教育期望对一系列外生变量(户口、年龄、性别、民族、兄弟姐妹个数、父母教育程度)进行OLS回归,通过R2随时间的变化来反映教育不平等程度随时间的变化。R2越大,说明教育不平等程度越高,因为较大的R2证明教育程度和教育期望更多地由外生因素而非自身努力所决定。

进而,作者采用有序Probit模型估计了个人和家庭特征对教育程度和教育期望的影响,从而展现了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另外,为了发现哪些因素有助于教育期望的实现,作者还使用Probit模型估计了教育程度达到期望水平的概率。

三、结论

作者的主要发现如下:

过去三十年,中国人的教育程度有大幅提高,特别是在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上。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将近三分之二)没有达到自己的教育期望。 教育程度的提高是不均衡的,城乡分化严重。在较低的教育水平上,城乡差距有所缩小,说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卓有成效。但在较高的教育水平上,城乡差距反而愈发拉大。这说明1990年代以来的高校扩招实际上使得资源向城市居民倾斜,农村居民从中受益甚少。 过去三十年中教育不平等程度加重,个人能力之外的因素对一个人所教育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大,表明家庭背景较差的人越来越难以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412

 

教育不平等不仅体现在实际的教育程度上,也体现在教育期望上,即教育水平低的受访者,其教育期望也低。。 在所有个人和家庭特征中,户口和父母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教育程度、教育期望以及期望能否实现的影响最大。来自城市、其父母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会达到较高的教育水平,他们实现教育期望的可能性也更大。

综合以上所有发现,作者认为高等教育的不平等是最主要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当代人,更显著影响着下一代人。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为子女提供的教育资源较少,导致下一代的教育程度也较低。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会使得教育不平等程度越发严重,而且因为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主要居住在农村,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城乡教育不平等差距日益加大。

教育作为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手段,对经济发展和国民福祉至关重要。如果放任教育不平等日益加重,收入不平等问题就无法解决甚至会进一步恶化,最终伤害国民福祉。因此,采取有效手段扭转教育不平等加重的趋势是当务之急,为农村居民提供和城市居民同样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更是重中之重。

 

原文链接: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7538963.2015.1108119

 

杨荃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