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否会与中国形成冷战?

发布日期:2019-06-26 12:01    来源:

Jeffrey D. Sachs (2019) Will America create a Cold War with China, China

Economic Journal, 12:2, 100-108

https://doi.org/10.1080/17538963.2019.1601811

        美国鹰、鸽两派正在争夺对华政策的主导权。强硬派将中国视为对美国安全和利益的现实威胁。温和派把中国看作是强大的对手,有时是朋友、竞争者或是敌手,但并不是现实威胁。Sachs认为,美国当局采纳强硬派观点将会是灾难性的,这会造成关于未来冲突的严重风险,并且能够自我实现。

        美国对华态度经常变化。中国是美国二战时期的盟友,但在中共赢得解放战争后又变成了敌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在朝鲜战争上是美国的军事对手,并被美国决策者视为敌对国家直至1972年。中国因其在制衡苏联上的重要性而又被美国视为朋友,旋即尼克松访华。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被美国政界、商界和公众视为一个重要的新兴贸易伙伴,而且大体无害,或者至多是地缘政治上的对手。但现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专家和决策者视为危险的敌人。

        美国历史学家Richard Hofstadter指出了美国政治的“偏执风格”,即创造出或者极大地夸张并不存在的危险,比如麦卡锡主义时期的反共、9/11全球反恐等。Sachs在其新书A New Foreign Policy (2018)中阐释了造成这种偏执的三个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美国自17世纪殖民地时期以来就一直是扩张主义国家。早期不断的军国主义行动构建了美国四面受敌的形象。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偏执是一种对自身扩张主义的心理投射。美国需要不断树敌去战斗并征服他们,中国是其近期目标。当然,政治学者Graham Allison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也在其中发挥作用。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对地理隔离。美国的海外帝国主义阶段始于1893年。但是美国缺乏对这些遥远领土的知识,并导致了许多海外行动的受挫甚至遭到恐怖主义报复。这些足以催生出许多偏执幻想。

        第三个原因是美国社会内部的信任程度较低。美国是一个高度不平等且种族多元化的国家,拥有长期的蓄奴历史,而且许多美国白人长期将其他种族和非英语族裔视为威胁。偏执风格表现为美国倾向于增加恐惧、夸大危险并在对手国家塑造无情的敌人。冷战就是个好例子。

冷战的教训

        在美国的国家神话中,冷战是一次与无情的国际敌人苏联进行的对抗。苏联不惜一切代价去抢夺全球主导权。最终,美国获胜,苏联自1991年在地图上消失。但是,对于这段历史有另一种非常不同的解读,它强调美国偏执风格中的自我实现的危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美国外交政策专家George Kennan,他是首个指出苏联的威胁并将遏制苏联战略概念化的人。

        Kennan指出斯大林治下的苏联是一个机会主义的扩张主义国家。他建议美国政府只需在苏联进行扩张的领域与之对抗,但在其他方面,只需等待苏联错误的中央计划经济自行崩溃,并且强烈反对核竞赛和代理人战争。他强调苏联拥有其合法的安全关切,许多在美国眼中的侵略性行为应当被理解成苏联维护自身安全的反应。但美国当局并没有这样做。世界被冷战阴影笼罩了几十年。

        冷战的真正教训,特别是大多数冲突是自我实现的,并没有被记住和学习,甚至被大众和领导人遗忘。苏联解体并没有被看作是Kennan预言的苏联经济制度的失败,而是作为美国强硬派政策的胜利,特别是罗纳德.里根之流。

通向敌意之路

        现在轮到中国了。美国对华态度很快变得强硬。2009年,奥巴马政府将中国视为伙伴,相信“中美能够互惠共赢”;但2012年,奥巴马政府就将中国称为“对手和潜在伙伴”。对强硬派观点的形成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是Robert D. BlackwillAshely Tellis 2015年合著的文章“Revising U.S. Grand Strategy Toward China”。

        这篇文章清晰地指出,(文章作者认为)美国的核心目标是维持在全球的至高无上地位,而中国崛起会对美国的至高无上地位产生事实上的威胁。他们建议对中国采取当年遏制苏联的手段,即“利用经济工具达成地缘政治目标”。显然,特朗普政府接纳了这个观点,将其付诸实施,甚至更进一步。美国指控中国旨在破坏美国的安全、福祉并颠覆其全球价值。

        当然,美国拒绝从中国的角度审视自己。换句话说,美国对中国的负面观点是典型的“战略困境”:美国眼中的侵略性行为在中国的视角下则是防御性的。然而,有一个结构性的挑战支撑美国的偏执:中国有14亿人口,美国是3.3亿。这意味着,中国人均产出或收入达到美国的1/4就能够成为一个比美国总量大得多的经济体。事实上,中国正在许多方面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唯我独尊”的心态

        除非华盛顿的“宏大战略”是独霸全球,否则中国任何经济进步都不会在事实上对美国构成威胁。换句话说,在一个存在中国、印度这样人口大国的世界,美国维持无可匹敌的霸权的唯一方法就是让这些人口大国在经济上贫穷、技术上落后。这些体现的都是美国的偏执风格。在偏执的观点下,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不被挑战的首要地位。美国偏执的关键简单来说就是双标:美国能够富裕但别国不行,或者至少不能富裕到挑战美国的首要地位。

        美国对华政策在过去几年间越来越多地采取遏制手段,而且变得越发强硬。但是新的遏制政策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商界的一致支持。尽管这些政策是强硬派推动的,但令人担忧是,美国持中间立场的专家和政客也开始朝这个方向转变。

经济方针落入歧途

        美国对华方针的最重要问题是它基于许多错误的前提。第一个错误是认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不当操控的结果。第二个错误是认为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比如华为,是中国政府的附庸、合伙人或者受担保对象。第三个错误是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比如中国制造2025,在事实上违反了一般的产业规则。总的来说,美国政府在多个领域对华施压是为了减缓中国经济进步,更为不幸的是,美国政府的做法更多的是为了维持其经济、技术和军事领先地位,而非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双边关系前途未卜

        美国强硬派的观点正在广泛传播,它完全符合美国政治的偏执风格,并可能持续到特朗普任期之后。从冷战中吸取教训是最好的解药,但依赖准确的历史记忆或许希望渺茫。我们将会非常幸运,如果中美在未来几年间能够摆脱不断上涨的苦涩与猜忌的浪潮。

Jeffrey Sachs是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哈佛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高级顾问,“休克疗法”之父。他连续两年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百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并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家。(摘自百度百科)

(张一斌 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