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系列——从媒体菜鸟到公关创业者

发布日期:2010-12-31 06:1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从媒体菜鸟到公关创业者

 

05届信息管理系/05届经双毕业生 李润明

 

创业经历:2005年毕业后进入南方报业集团,成为财经/产业新闻记者;

         2008年进入深圳一家公关公司任策划总监;

         2009年离开原公司,与几位合作伙伴在广州创办绿橙传播顾问机构

创业现状:公司核心业务为品牌策划、公关传播、网络推广等,以整合性品牌推广见长。规模20人左右,营业规模近1000万元,主要客户包括美的、万和、EMS等。

 

不 到10天前刚刚度过整30岁的生日。人说“三十而立”,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上,回顾一下“创业经历”,是对自己过去的梳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 许。如果校友看了觉得有点意思,呵呵一笑,这也不错;或者认为有些须触动,促使你考虑清楚要走的路,则阿弥佗佛,善莫大焉!

佛说“一切皆有因果”,回头看看,毕业五年的时间,我创业到现在已接近两年。我为什么会走上创业之路?为何选择了与自身背景似乎无甚关联的品牌营销行业?这之间的“因果”是什么?——这或许是各位好奇的,也是我接下来慢慢要告诉你的关于我创业的故事……

最 近刚好看了两部很有意思的电影,《蝴蝶效应》、《记忆碎片》,都是比较费脑子的类型,但是看懂了却会感觉到触动甚至震撼。我回顾来时路,要说明的道理和 《蝴蝶效应》的一样——你一个大大的梦想,或者仅仅源于若干年前你轻轻的“扇动了一下翅膀”;而我的叙述方式尝试采用《记忆碎片》的模式——完全用倒叙, 一环扣一环,今天为什么坐在这里,是因为昨天的某个事,昨天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是因为前天遇到了某个人……这也是我们对佛法“皆有因果”论的致敬。

 

第一幕:2010年12月3日

30岁的男人最困惑

 

今天是我的30岁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生日歌。据说这是重要的日子,所以早上起来吃了鸡蛋面,晚上争取不加班,陪家人吃了一顿饭,已算是庆幸。“三十而立”,三十岁的男人压力挺重的,创业这两年来,每天忙忙碌碌,做不完的案子,跟不完的项目,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总结公关广告行业注定是劳碌命,没有项目的时候无米下锅,想法设法费尽心机去沟通客户、争取项目,准备方案、投标比稿;等有项目下来,必然都是火急火燎,加班加点,又是一段不眠不休……我两年下来比以前瘦了十斤,所以如果给师弟师妹建议的话:“想减肥,做公关!”

公 关、广告、品牌营销整个范畴内都被为“智业”,在国内属于较新的行业,尤其公关策划方面不为人所知,最近“公关第一股”蓝标成功上市,才慢慢被人所关注。 回想我们09年刚刚创办绿橙的时候,她就像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全公司只有一个客户——美的电器某事业部,总人数才5人,其中四个还是创办人兼股东,但当时 干得挺起劲,都觉得是真正有了一点自己的事业。

我们投身这个行业,或许因为偶然,其实我们全部都不是科班出身,有从企业的市场部出来,具有企业营销经验的;甚至有从美的的研发部门转型而来的,而我属于从媒体转型过来的,不同的背景形成我们不同的特点和分工。而几个人之间的配合也很默契。

记 得有一次,美的电风扇的投标时间非常紧急,由于团队大部出差未归,等团队聚齐,最后剩下的时间竟然只有一个晚上,我们要完成的是电风扇明年的全年度推广规 划。从晚上九点钟起集体创意讨论、开始分工撰写、把各部分整合再讨论、修改完善——整整一个通宵,到东方发白的时候,生生完成了这个通常来讲需要半个月的 方案,洗个澡换套正装第二天一早兴冲冲去提案,在五家提案公司中,我们获得了并列第一(两家)的佳绩。最后由于报价原因未中标,但此事一直被津津乐道,也 是我们当时激情与效率的写照。后来,绿橙在我们的努力浇灌下逐渐成长,从几个人到最多30人,然后又回到了20人左右。人更多了,专业出身的人也大大增加 了,但是这种激情和默契却难以再现。

这 是一个工作强度很大的行业,加班是常事,通宵也不在话下。另一次印象很深的是通宵之后马上到美的去提案,三家公司依次提,我们提完的时候已是中午,作为犒 赏团队,我把大家带到顺德当地的农庄美美的吃了一顿香喷喷的焖鹅。吃完已是下午三点,我开车往广州赶的时候,车上的兄弟们呼噜噜睡倒了,我开到了半程,眼 睛也都快睁不开了,高速上一迷糊,差点跟前面的车亲吻,下了广佛高速,我马上找个路边停车、开空调、睡觉……呼呼睡了半个小时,才精神抖擞的回公司去。

虽 然挫折和压力是常态,但另一方面而言,这也是能带给人成就感的行业。今年八月份,我们为一家安徽生产家用桑拿设备叫“桑乐金”的企业策划一场浙江区域的招 商大会。客户在当地刚刚开始开拓,需要以招商大会体现自身实力,吸引更多合作伙伴,甚至现场签约以确认合作关系。这场远在华东的大型招商大会也是对我们的 一个挑战。当时我只身赴杭州,与客户市场部总监考察酒店,两天就接连跑了十五、六家。后来我们还谈下来当地宝马经销商让宝马成为激励经销商的奖品(订货 100万元以上)。经过我们的努力和精心策划,呈现出来的是一场大气、精彩、富有成效的招商大会。外国模特在灯光的映照下深情款款,演绎产品的欧洲典雅风 情;别致的沙画表演,述说品牌的历史和合作的诚意;活动以宝马七系“破门而入”形成高潮,最终以现场限时签约环节达成成交。在为期一天的招商大会活动中, 客户成功签下300余万订单,成为其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届。我们项目金额其实不到签约额的1/10,却整整忙了一天,在节目精彩上演、客户和他们的经销商觥 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我们一口饭都没有吃。在活动尘埃落定,我们准备离开现场时,客户的董事长和副总却端起酒杯,道一声:“辛苦了!非常感谢!”一种幸 福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两年,酸甜苦辣尽尝。创业听起来华丽,其实是“莲子多心苦自知”。但每天要接触新的营销思想、不断的进行创意头脑风暴、操作的是时间紧迫而又需要细致耐心的项目、接触沟通的是企业的中高层。两年时间的成长抵得上普通行业的五年,这是创业以来的最大收获。

 

第二幕:2008年8月

一个不知“公关”的“总监”

 

看官或许要问,为何几个毛头小伙姑娘(最初创业的四人都是80后)要选择公关作为创业?其实创业并不是我们接触公关行业的开始,我最初“投身”公关行业是在深圳的一家公关公司,从负责文案的“策划总监”开始。

那 是在2008年下半年,公司也不大,十来人左右。我是被老板从媒体(南方都市报)挖角而来的人才,所以被冠以“总监”的职位,其实我连公关为何物都不甚了 了。我最初能做的只是撰稿,毕竟是媒体出身,靠文字吃饭的。但是发现辛辛苦苦写成的稿子,太像新闻了,客户说“没我们的品牌信息”,于是通不过;等改得客 户满意了,媒体又不答应:“这是什么新闻稿?简直是客户的软文”。于是慢慢明白,公关其实是三方的桥梁——客户、媒体、公众,简而言之,是将客户希望传达 的信息通过媒体传达给公众的行为。专业立身,以“专业”去影响甚至“教育”客户;以专业去沟通和引导媒体,以专业去研究公众的心理和消费观。

在 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除了写稿子,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参加创意会、自己学习方案、还有跟着老大们去见客户,慢慢的知道了公关的运作模式。这段经历也改变了以 往媒体单枪作战的习惯,很多精彩方案是集体创意的结果,争取一个客户或者项目也需要“群狼战术”,有的负责沟通客户,了解深层次需求;有的负责后台的方 案,提供策略支持……这个过程中,几个骨干成员也慢慢成为了相互信任的伙伴。这个小团队是未来绿橙的创业班底,由于深圳这家公司的老板和总经理之间理念不 合,于是最终分道扬镳。原来的老总和我们几个杀回广州,创立了绿橙,于是出现了前述的一幕。

 

第三幕:2007年11月

一篇人物专访引发的跳槽

 

从 2005年到2008年中,我都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工作,这个集团被称为中国传媒的黄埔军校,旗下有《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 报》、《南都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等一系列响当当的报刊,涌现出传媒界N多响当当的人物。而我只是里面一名普通的记者,负责珠三角区域的产业、财经报 道。

记者的工作有时候比较忙,不停的采访、写稿,在这个过程中也接触到各种不同层面的人,这也是对后来产生影响的“人脉积累”过程。但做记者的时间确实是非常自由的,甚至可以两三天不在报社出现,只要你很好的把采访任务完成了,把稿子交上来。

这 三年时间,我从一个媒体的菜鸟变成一个相对熟练的记者。看到自己的文字见报发行,成为“公众信息”,最初的新奇和激动是有的。但后来发现,“功夫在诗 外”,做媒体最大的影响在于这段经历让我更多的接触到了社会、接触不同的人,使眼界更开阔一些、可以选择的可能性也更多了一些。

总 而言之,这三年的媒体生涯、自由惬意,相对轻松,待遇在城市中也属于中上水平,由于做记者开销不大,甚至有些须外部“补贴”,几年下来略有营余。其实我是 一个闲不住的人,喜欢折腾。做记者期间,我得意的事是与朋友合股投资了一处房产,只交最低的首付款,几年后楼价上涨,投资收益60%左右;还有就是此期间 买了一辆入门级的车,好歹算上有车一族了。对于射手座的人来讲,旅行、开车应该是最能满足他呼唤自由的内心的吧?因此,即使是一辆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车子, 我获得它的那一刻也是激动不已——其实车子在这里不仅是一句谈资,由于车子,我采访的范围更大了,而且这段时间更方便频繁的在珠三角地区跑来跑去,这对于 我后来走上创业道路也有或明或暗的帮助。

做 记者的时候,我参加过很多的新闻发布会,只是没有意识到将来角色有可能完全转换。当时听着台上企业的领导人拿着稿子,说着陈词滥调,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们也 要为他们撰写发言稿;当时发布会偶然发现有亮点的环节,没想到苦干年会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企业的发布会设计亮点环节;当时作为记者,体会着主办方的组织工作 是否周全细致,有没有体察到媒体的需求和习惯,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就变成了“主办方”,要细致的安排媒体的行程、精心准备文案和给媒体的礼品……

做 记者的时候,我采访过很多不同层面的对象。也没有想到2007年11月的某次采访可能会影响我后来的轨迹。当时采访对象就是后来深圳那家公关公司的老板Z 总,他原来是格兰仕集团的副总裁,也是其新闻媒体的发言人,我们其实早有接触了。当时他刚刚辞职开始创业,我采访了他。采访几乎是在聊天式的进行的,发掘 辞职创业的心路历程,畅谈创业之后的宏伟构想……我顺便也谈及了自己的苦恼困惑——做媒体很轻松收入也不低,但我总觉得日复一日的采访、写稿、奔波不是终 生事业,我将Z总作为职场前辈(他也是从媒体出身转入企业并任副总裁的)进行咨询,没想到这番谈话后来“讲者无心,听者有意。”并产生了“蝴蝶效应”式的 影响——其一、专访稿件见报,是一个整版的报道,Z总非常开心,说我只是跟你散漫的聊了一下午,但是你挖掘的角度很好!其二、Z总知道我有跳槽之心,于是 频频递出橄榄枝,其后大半年时间里,有数次邀请我加入公司,并最终在2008年下半年促使一个快被“温水煮青蛙”的媒体从事者跳槽,接受了新的挑战。

 

第四幕:2005年10月

一不小心变成“财经记者”

 

是的,列位同学可能还有一个疑问——本人的本科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传媒何干?怎么突然跑到了南方报业?又从事产业财经方面的报道?

这 要从2005年毕业的招聘说起,当时南方报业全国校园招聘,在北京的笔试、面试都顺利通过,而进入的报社的岗位职责是“经营”。入职后几个月,我发现这不 是适合我的职位,于是内部调岗成为了一名记者。部门的领导当时也很有意思——他说:“我们部门都是什么中文、新闻专业科班毕业的,你好像还读了一个经济学 双学位吧?要不你就来跑我们这个区域的产业、财经?”于是一个毫无媒体经验的菜鸟上路了,并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三十岁的关口……在此,我要感谢 CCER(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她让我多了一些“经世济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的人生多了一种可能性,并且阶段性的实现了这种可能性。

今 年CCER的校友会邀请黄益平教授作主题演讲,刚好安排我去接机黄教授。在到会场的途中,我们恰好沟通到这个话题。黄教授说,CCER的创办人之一海闻教 授曾经对于创办中心双学位的意义产生过怀疑,一两年短短的时间,经济学也未必学得多深,对本专业的学习是否会产生影响?黄教授认为,重要的不是学习了多少 经济学知识,而是有了基本的经济学思维和理念,这是在社会上生存和思考所需要的“常识”基础,而且双学位拓宽了学生的选择方向。我对黄教授的看法深以为 然,并且以自身的经历表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双学位确实“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我从这扇门走出去,走到了现在,我希望可以继续走下去,走得更高更远, 看到更多的人生精彩!

 

后记:

 

唠唠叨叨说了半天自己创业的故事和此前一路以来的历程,其实我的创业仅仅是在起步,还远远算不上成功。但是却有了一些感悟,很乐于与各位分享:

 

1、学习总是有益无害的,多学习人生的路会更宽

若 干年前(差不多8年了)学习经济学的双位学,让我偶然成为财经记者;而在做记者、转型公关的过程中,学习都是不可停止的。从PKU出来的人,智商肯定都是 非常高的,但是到了社会才发现:聪明人有很多种,但共同点都是善于学习。我想说:学习不是看书本而已,从工作中学、从生活中学,还有从与人的交往中学。有 真才实学、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会在社会上立足、发展得更好。

 

2、拓展视野,广结善缘

从 采访接触了很多企业的中高层,某次采访了一位刚创业的老板,由于认识了他而进入了公关行业,并从公关行业的从业者变成了创业者——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步会变 成影响你人生轨迹、掀起“飓风”的那一下“扇动翅膀”。但是,要把拓展人脉看作一种投资,刚刚步入职场的时候,赚多少钱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做什 么,你有怎样的朋友和“贵人”。在人生之路上,广积善缘,很多事情就会变得水到渠成,在某天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3、创业与就业,其实只是不同的人生经历

听 起来,创业似乎是很美妙的事情,但是承受的压力与责任都要更加重大,而且往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而就业的稳定性相对就强得多,对很多人而言,甚至有更强的 幸福感。创业更适合喜欢挑战、不安于现状的人,但它也仅仅是不同的一种人生经历而已。创业还是就业,听从你内心的呼唤吧!